2020年5月30日上午,由永利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聯辦的“抗疫精神與中國文化”暨第七屆中國文化發展論壇,在永利思睿廳召開。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喻立平,永利校長謝紅星出席論壇并緻辭。永利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江暢教授,中組部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領軍人才、商學院馬勇教授等專家出席并作主旨報告。永利相關單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和師生代表、校友、網民1800餘人通過“雲會議”參加了論壇。教育部政治學類教指委委員、永利院長徐方平教授應邀出席。
徐教授在論壇作了《天下為公 方行大道——抗疫精神的文化解讀》的演講。他指出:盡管中國抗疫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戰略性成果,但是還沒有到鳴鑼收兵的時候。4個多月驚濤駭浪的中國抗疫,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形成了彌足珍貴的抗疫精神。學界認為主要包括: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守望相助精神;聞令而動、雷厲風行的英勇戰鬥精神;顧全大局、壯士斷腕的“一盤棋”精神;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義精神;充滿信心、敢于勝利的積極樂觀精神。他認為這些抗疫精神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天下為公”、“艱苦奮鬥”和“以人民為中心”等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滋養。
徐教授認為“天下為公”等優秀傳統文化對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産生了重要的影響。儒家經典《禮記·禮運》所說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說以天下為己任、公而忘私的思想,就是人類社會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大道”。延伸一下,就是隻有堅持知行合一,胸懷天下,為人民謀福祉,才能使社會行走在良性發展的“大道”上。孫中山對“天下為公”情有獨鐘,為人題詞多達32次,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号。李大钊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擔當,救國救民,英勇就義。毛澤東強調“為人民服務”,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習近平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倡導“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福祉。
徐教授還認為:疫情暴發之初,黨和政府研判應對需要時間,輿情難免複雜多變。有的人在關鍵時刻,挑刺多,鼓勁少,過多宣洩負面情緒;還有的人不力所能及地做些有意義的事,坐而論道,談文化啟蒙和人性等。文化啟蒙和人性問題,的确需要談,但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談的。中國抗疫能夠走上天下為公的“大道”,得益于偉大的抗疫精神。中國向世界24個國家派出了26支援助醫療隊,與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享抗疫經驗,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道”,就是最大的天下為公!正如外交部長王毅5月24日對中外記者所強調的那樣:面對疫情在各國的肆虐,中國不是救世主,但我們願做及時雨,願做朋友危難時同舟共濟的真誠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