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科研

科學研究

當前位置: 站點首頁 > 學科科研 > 科學研究 > 正文

【湖北日報】王昊:處理好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若幹重大關系

發布日期:2024-03-21    作者:     來源:     點擊:

□ 王昊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體現了對生産力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彰顯了對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突出問題的理性判斷,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新境界。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應處理好生産力和生産關系、新質生産力内部諸要素之間、新質生産力外部諸因素之間、新質生産力與傳統生産力之間的重大關系。

處理好生産力和生産關系之間的關系。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而生産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産力,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産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産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近年來,以電動載人汽車、锂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外貿“新三樣”持續走俏,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新增長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加快形成和完善能夠适應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産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科學高效的體制機制保障并引領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應該認識到生産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要素,并主動将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矛盾運動規律作為黨和國家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

處理好新質生産力内部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結構複雜的系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構成生産力的基本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首先,培育與新質生産力發展相匹配的更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以及具有較強國際競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探索中國特色工程師培養體系,推進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科教融彙,加快探索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加快建強高素質複合型工科人才隊伍、應用型人才隊伍;探索與國際接軌的全球人才招聘機制,協調好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之間的關系。其次,創新和應用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以自主創新推動勞動資料疊代升級;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打造更多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的硬科技;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縱深推進産業數字化轉型,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大力推廣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産工具,加快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制造示範工廠。最後,拓展更廣範圍的勞動對象。以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為重點,拓展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态,不斷開辟生産活動的新領域新賽道,夯實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物質基礎;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工程,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新增長引擎;從國家戰略層面加強對未來産業的統籌謀劃,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科技和産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産業孵化與加速計劃,對前沿技術、颠覆性技術進行多路徑探索和交叉融合,做好生産力儲備。

處理好新質生産力外部諸因素之間的關系。發展新質生産力,不可能不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乃至全球局勢的變化發生聯系。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新征程中,不僅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更要正确處理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放眼世界,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全球性問題加劇,人類正處在一個危機交織疊加和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催生了大量新産業、新業态和新模式,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的趨勢,國際關系民主化不可阻擋。這就要求我們統籌國内與國際、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改革發展穩定等多維因素,為新質生産力的發展保駕護航。

處理好新質生産力與傳統生産力之間的關系。相對傳統生産力,新質生産力是生産力質的躍遷,呈現出颠覆性創新驅動、産業鍊條新、發展質量高等特征。但這絕非意味着傳統生産力已經過時、可以忽略,甚至全面淘汰,必須處理好發展新質生産力和提升傳統生産力之間的關系。首先,新質生産力是我國先進生産力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傳統生産力則是我國生産力發展的現實與基礎,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新質生産力蘊含着傳統生産力所不具備的高科技含量和高生産效能;傳統生産力所具有的大規模、高産出、基礎性等特征,同樣具備戰略性價值。缺乏傳統生産力的支撐和哺育,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就缺少了現實基礎。其次,新質生産力為傳統生産力的改造與提升提供了工具和空間。當前,以創新驅動為發展邏輯的新質生産力,包含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廣泛運用,區塊鍊、量子計算、數字孿生等新一批數字技術蓄勢待發,這為提升傳統生産力賦予了數字化的時代屬性。最後,無論是發展新質生産力,還是提升傳統生産力,都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各地要在産業扶持政策上精準發力,各類财政性補貼進一步提升精準化,重點聚焦“卡脖子”的科技領域,做好政策引導和服務工作,抛棄“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等違背新質生産力發展規律的功利心态,制定科學合理的容錯機制,有效推動新質生産力健康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yl7703永利)

 

原文鍊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ad/content/202403/21/content_267900.html

上一條:【湖北日報】高靜: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生力軍作用
下一條:【湖北日報】王敏: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

返回頂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