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号)、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和《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教體藝〔2019〕2号)有關要求,根據我校發展規劃、人才培養目标及《永利一流本科教育實施方案3.0》(校教字(2019)14号)确定的具體任務,特制定學校美育工作實施細則。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引領學生樹立正确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擁有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則
1.堅持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遵循普通高校美育特點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整體提升學校美育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重點推進非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美育普及教育,讓每個學生都享有接受優質美育的機會。
2.堅持改革創新,統籌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學校綜合性優勢,加強美育綜合改革,統籌學校美育發展,整合各類美育資源,構建各學院與各機構、各專業與各學院、藝術專業與非藝術專業、學校與社會之間合作、共享與聯動的學校美育發展協同機制。
3.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充分考慮專業、學院差異,重點關注美育基礎較為薄弱的專業及學院、藝術學院美育條件的改善,堅持整體推進與特色發展相結合,豐富學校美育内容與形式,培育各專業、各學院的美育特色品牌。
(三)發展目标
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不斷健全與完善學校美育工作機制,形成美育課堂教學、美育實踐活動、校園審美文化、社會美育服務“四位一體”的學校美育推進機制,學校美育工作不斷取得成效。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美育教學發展規律,合理配置美育教育資源,把美育元素融入課程思政,通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校人才培養和“雙一流”建設做出獨特貢獻。
二、主要任務
(一)完善美育課程體系,加強美育課程建設
統籌整合校内外優質課程與師資資源,豐富通識教育選修課“藝術鑒賞與審美人生”模塊課程,并作為大一年級學生限定性選修模塊之一;建設、利用面向大二至大四年級學生的藝術任意選修課。鼓勵開發和培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有關的美術金課,繼續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激勵機制,持續建設高質量的美育在線開放課程。凸顯德育美育和專業結合的綜合美育特色以及地方文化審美特色。
(二)搭建美育實踐平台,豐富藝術實踐與展示活動
加強學生藝術社團的組建、指導與管理,加強特色與高水平社團建設以及精品節目與作品的培育。因地制宜為學生搭建藝術展示平台,确保校園藝術“周周有展示、人人可參與”,讓大學生藝術活動生活化、常态化、普及化。充分利用微信公衆号、網站、宣傳欄、美術館等平台工具,構建網絡化、數字化、線上線下混合的課程模式,實時為學生提供喜聞樂見的精美圖文和更直觀生動新穎的美育在線教育教學。開展與其他各類高校“結對子、種文化”活動,積極加入湖北省乃至全國高校美育聯盟。推動與社會藝術類團體的互聯互動。
(三)營造校園審美文化,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與品位
開展思睿講壇、人文講堂系列講座,組織“高雅藝術進校園”“名家作品進校園”“名家課堂”“名家名曲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等内容豐富、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吸引全體師生欣賞藝術并參與藝術活動,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走近大師,感受經典”;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湖北省和武漢市大學生藝術節活動,精心組織開展永利沙湖之春文化藝術節、普通話風采大賽、新年音樂會、迎新生文藝晚會、畢業晚會等活動;充分發揮學校大學生藝術團、民樂團、森林合唱團、梨園戲曲社等文化藝術類社團的作用,辦好社團文化節。通過這些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開展,提升大學生審美情趣與品位,提高人文藝術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四)開展社會美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社會服務意識與實踐能力
積極組織學生業餘時間開展走進音樂廳、歌劇院、美術館、京劇院、非遺基地等地參觀欣賞和參與社會公益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組建文化藝術實踐團,赴基層、進社區開展文化調研、文藝演出活動,展示永利學子的精神風貌與藝術風采。開展對外推廣與合作交流,與基礎教育、政府文化藝術部門、相關教育企事業單位、街道與社區開展美育事業深度合作,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充分發揮學校美育資源與成果給社會輻射服務與引領作用。
(五)加強美育科學研究,打造高校美育研究高地
整合全校科研資源大力開展美育研究,推出系列研究成果,為學校美育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積極參加省級以及國家級的美育學術研讨會議,緊跟美育工作前沿。積極承擔國家及省級的美育研究課題。與國内外大學建立聯系,開展跨校、跨地區、跨國(國際間)美育文化交流,擴大影響力。通過美育研究,促進學生美育教育方面系統理論、科學實施美育課程與教學的提升,成為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高校美育研究品牌。
(六)加強美育條件和美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美育育人質量
繼續完善藝術活動硬件條件,打造學生活動中心,配套形體舞蹈室、器樂室、電腦音樂創作室、陶藝室、書法與篆刻室、民間工藝美術制作室、小型演出舞台、演出場館、美術館、公共藝術等活動室及相關器材。
通過引育并舉,打造美育教育高層次人才隊伍。積極引進美育師資高層次人才,改善美育師資結構,提升美育學術研究的整體水平。充分挖掘現有教師潛力,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與社會影響力,使其在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美育通識課程建設、服務社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健全美育教師成長機制。健全教師老中青傳幫帶以及新教師互幫互助機制。鼓勵藝術類專業畢業和在藝術方面有專長在其他崗位工作的同志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藝術鑒賞與審美人生”模塊課程。同時,在條件成熟時可以引進民間藝人、行業名家,成立相關工作室。
(七)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抓好美育教學落實
各學院要将公共藝術課程和藝術實踐活動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其中大一年級限定性選修課程不低于2學分,大二至大四年級任意選修課程不低于1學分,學生學滿規定學分方能畢業。藝術學院負責統籌全校公共藝術課程理論教學,學校團委負責統籌全校藝術實踐活動開展。
三、組織與保障
(一)組織保障
學校成立由主職校領導為組長、分管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和單位為成員單位的學校美育工作領導小組,将美育工作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把握美育發展方向,加強美育頂層設計,宏觀指導學校美育工作。成立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加強對美育教學、教研、教學成果凝練與教學成果獎組織申報的指導。組建學校美育發展與研究中心,負責美育工作的總體規劃、組織實施,統籌協調美育的場地、經費、人員保障,确保美育改革發展的各項任務落實落地。
(二)制度保障
制定和完善學校美育工作的各項規章管理制度和激勵監督機制,使美育制度規則體系能夠及時适應學校美育實踐發展需要,為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将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規定學分方能畢業。
(三)資源保障
建立各專業、各學院美育資源共享機制,将現有相關聯學科整合形成學校美育學科群,開發和利用學校各類美育資源,夯實美育教學與科研力量。充分發揮藝術學院的專業資源優勢,着力培養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并大力支持非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美育普及教育。
(四)經費保障
學校下撥美育專項經費,也鼓勵多方資金籌措。保證開展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和各項藝術展示展覽活動的設備設施及人力需求,并不斷改善美育工作條件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