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東北大學田鵬穎教授應邀在永利四樓2号會議室作了題為“思想的高峰,不朽的經典——再讀《共産黨宣言》”的學術講座。永利部分教師、研究生聆聽了本場講座。此次講座由永利院長熊友華教授主持。
田鵬穎教授認為,《共産黨宣言》是“思想的高峰,不朽的經典”,對它的閱讀和學習是不分國界、不分群體的。田教授從《共産黨宣言》的四個學術使命、理論創新、四項神奇之處、中國命運和當代啟示五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田教授認為《共産黨宣言》的四個學術使命,第一是反思曆史,在馬克思看來,整個人類曆史都是壓迫史和被壓迫史,并率先提出“人類曆史就是階級鬥争的曆史”這一概念。第二是讴歌貢獻,既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資本家對生産力發展的巨大貢獻,又猛烈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第三是揭示矛盾,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設的基本矛盾。第四是理論宣判,宣判資本主義的滅亡不可避免,社會主義的勝利不可避免。
田教授着重從黨的建設層面解讀了《共産黨宣言》四點理論創新。田教授認為,《共産黨宣言》的理論創新在于深刻地揭示了共産黨的先進品格、人類社會崇高的理想、《共産黨宣言》永遠不可動搖的人民立場和共産黨鬥争的綱領和策略。


田教授講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先進性,其思想理論超越時代,直到二十一世紀仍不過時。他指出了《共産黨宣言》的四項神奇之處:一是馬克思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對資本家這個階級創造的現狀描寫仿佛是在寫今天,馬克思所寫的并不隻是十九世紀,也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二是在資産主義蓬勃發展的時候宣告資本主義必将滅亡;三是《共産黨宣言》在工人階級生活難以為繼時,宣布要建立自由聯合體;四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原理的應用是相互區别的。


在談到《共産黨宣言》的中國命運時,田鵬穎教授強調,“理論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滿足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僅僅思想趨向于實踐是不夠,現實也要趨向于思想”。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立刻從精神上從被動轉向了主動,先進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最後,田教授倡導師生們學習《共産黨宣言》,要心懷崇高的共産主義理想,要切實樹立強烈的自我革命精神,要堅定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衆化。

熊友華院長在總結中指出,田鵬穎教授在此次講座中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學者大師風範,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田教授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深入的研究,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理論真摯的情感、對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信仰。老師和同學們紛紛表示此次講座受益匪淺。
彭港 撰稿 郭豔妮 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