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到底是什麼?愛國就是對祖國和民族的關注、期盼、向往、忠誠和熱愛。”學校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楊鮮蘭教授于10月18日在模拟法庭為學院第十四期入黨積極分子帶來精彩的第一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愛國主義教育”。
楊教授從愛國主義的基本概念内涵出發,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指出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應該具備的愛國主義觀念,并對大學生怎樣愛國提出了幾點希望和要求。結合列甯關于愛國主義的精辟概括,楊教授認為,愛國主義是一種政治原則、政治素養,也是一種道德素質。
在分析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時,楊教授認為,經濟全球化是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倡導并主導、為維護自身利益的世界曆史過程。她強調,經濟全球化催生出‘愛國主義已經過時’的困惑,但經濟全球化并未帶來國家及其利益的消彌,圍繞國家利益的角逐較量卻日趨激烈。她說,“愛國主義精神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愛國主義更是一個國家輝煌騰躍的思想源泉。”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愛國教育問題上,楊鮮蘭教授從“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我們應當持有的态度”和“我們應有的實際行動”三個方面出發,深入淺出地探讨了經濟全球化下的愛國主義問題。
在闡釋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應該具有的愛國主義觀念時,楊教授從美國中情局發布的《十大戒令》、2009年美國抵制中國橡膠輪胎等制品的新“9.11”事件、叙利亞問題和利比亞戰争、中國南海局勢問題等分析,提出我們的愛國主義觀念包含堅持國家領土完整、國家主權獨立、國家經濟安全的意識和民族文化認同感。她強調,面對大國的遏制,我們必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
最後,楊教授結合自己多年的學習和研究,在當今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大學生“偏執”愛國思想的問題上,楊鮮蘭教授提出自己的衷心建議:一是對西方的論調要有理性的認識。西方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經常片面宣揚社會信息化、人權高于主權等問題,我們要警醒這些片面論調有意忽視國家的物理和地理的概念,她強調要理性認識西方的這些論調。二是對一些問題要理性認識。西方國家通過支持疆獨、藏獨、“法輪功”和制造邊界紛争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煽動國民情緒,制造社會混亂。面臨這樣的局勢,大學生應理性對待,要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表達立場、維護國家利益。三是要理性愛國。針對少數人将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割裂開來,楊鮮蘭教授指出,中國的發展曆程,特别是新中國建立、發展的曆史有力地證明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緊密不可分割的,我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應該是高度統一的。她說,曆朝曆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到了經濟全球化的21世紀,愛國主義不僅是一種基本的政治素養,更是一種道德素質。
“我們總是将愛國主義常挂嘴邊,但愛國主義的真正内涵卻讓我們時常感到困惑。楊教授的理性愛國、科學愛國理念讓我們豁然開朗。愛國但不癡狂,理性而不迷茫将是我們今後愛國的明晰方向。”來自10行管的劉倚帆同學感慨道。(李珍 衛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