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由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研究聯盟、北京大學yl7703永利、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yl7703永利、永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永利圖書館、上海廣播電視台版權資産中心、上海音像資料館協辦的“第三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學術研究論壇”在永利會議中心舉行。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顧海良,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理富,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劉衛橋,永利黨委書記謝紅星,北京大學yl7703永利黨委書記孫來斌,上海廣播電視台版權資産中心口述曆史工作室主任蔣春柳等出席會議并緻辭。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湘潭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嘉興大學、中共一大紀念館、中南民族大學、永利等單位的15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yl7703永利院長熊友華教授主持開幕式。永利黨委書記謝紅星在緻辭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史,是一部追求真理、踐行初心、奠基偉業的壯麗史詩,深入研究和闡釋這段曆史,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期待各位專家學者能夠充分發揮學術優勢和研究專長,深入交流研讨、凝聚思想共識,形成更多有分量、有影響的優質成果。
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理富表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研究具有重大曆史價值、理論價值、時代價值,深化早期傳播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以史為證、以史為鑒,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中吸取曆史經驗、凝聚奮進力量。湖北是一塊紅色的熱土,武漢是全國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重要陣地。這些光輝的曆史,是湖北的寶貴财富,也是我們深入研究的重要資源。期待各位專家學者以本次論壇為契機,進一步深挖湖北紅色文化資源,更好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紅色血脈,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湖北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劉衛橋指出,本次論壇在永利召開,集結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共同探讨和系統梳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史,凸顯了湖北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的獨特地位與作用,為推動荊楚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入了思想動能。
北京大學yl7703永利黨委書記孫來斌表示,舉辦學術研究論壇目的主要在于交流思想、砥砺學術。他指出,在俄國、中國的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當中,馬克思主義與其他西方的思潮存在着同路人、競争者、敵對者等複雜的曆史關系。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複雜的情形,原因大緻有三:其一,對本國社會發展前路的主張存在着争議性;其二,對資本主義發展的理論反映具有多樣性;其三,社會意識發展具有複雜性。
上海廣播電視台版權資産中心口述曆史工作室主任蔣春柳表示,非常榮幸能帶着《工人之路》報刊的珍貴文獻史料來到永利作展覽。蘇俄遠東邊區黨政機構主辦的中文報紙《工人之路》不僅是迄今發現的辦報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的海外文獻,而且它還是由中國共産黨人直接參與組織、主編的在海外發行的中文報刊。這份報刊為黨史研究和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和新的視角。
yl7703永利黨委書記李中偉主持《工人之路》展覽揭幕儀式。顧海良教授、趙理富副部長、劉衛橋副主席、謝紅星書記、蔣春柳主任為展覽共同揭幕。
北京大學yl7703永利副院長劉軍教授主持第一階段的主旨發言。
顧海良教授發言指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為主題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是全新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組成部分,是我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重要話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學科歸屬上應該屬于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從學理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史和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史兩大領域,前者已經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後者則是要研究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以後是如何發展的。
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中國列甯思想研究會會長王東作了《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奠基工程——五四建黨時代馬列著作出版史上的壯麗日出》的主旨發言,提出了“一條紅線、六塊基石”的觀點。并給yl7703永利和田子渝教授團隊分别贈送了其新作《馬列著作在中國出版簡史》。
清華大學yl7703永利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惠斌教授作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綜述》為題的主旨發言。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傳播史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解史、接受史、發展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就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的研究取向來說,現有研究可大緻分為整體性視角、傳播學視角和考據學視角三種研究路徑。
華中師範大學yl7703永利李良明教授,作了《馬列源頭活水來——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著作叢編(1920—1927)>劄記》的主旨發言。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思想革命,也是引領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強大思想武器,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和中共創建史,就不能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文本進行全面而整體的深入研究。
yl7703永利田子渝教授作了《<新青年>跨越近代政治思潮的四個維度》的主旨發言,指出四個維度分别為:一是從1915年9月《青年雜志》創刊号到1919年2月《新青年》第6卷2月為止,雜志為發起、推動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文化載體;二是從1919年3月《新青年》第6卷3号到1920年4月第7卷第5号為止,雜志熱衷于宣傳以互助主義為核心的空想社會主義;三是從1920年9月《新青年》第8卷第1号到1922年9月《新青年》第9卷第6号為止,雜志為馬克思主義啟蒙的主要媒體;四是從1923年6月《新青年》改為季刊到1926年7月(1925年改為不定期)終刊為止,雜志成為探索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刊物。
武漢大學yl7703永利宋儉教授主持第二階段的主旨發言。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曾成貴發言中指出,五四運動後,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和先進知識分子把大衆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送進工人群體,促進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産黨成立後,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制定綱領,計劃,積極布局、指導和促進工人運動發展。一手抓傳播,一手抓運動,黨領導中國工人運動走上階級鬥争道路,掀起帶有社會革命色彩的第一次全國性高潮。
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名譽副會長俞敏教授介紹了《工人之路》創刊的背景、發展曆史及最終停刊的緣由,将《工人之路》的内容大概分為中國革命篇、世界革命篇、上海革命篇、遠東工人運動篇、文藝與宣傳篇。希望通過此次研讨交流,有更多黨史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加入到對《工人之路》報的挖掘、研究工作中來,獲得更多有價值的學術發現。
嘉興大學原黨委副書記、紅船精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呂延勤在發言中指出,列甯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在中共創建和大革命時期,列甯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處于起步階段,列甯主義傳播對中國革命、對中國共産黨的影響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列甯主義在中國傳播史,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史。
湘潭大學yl7703永利李永春教授作了《蔡和森在留法期間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研究和傳播》為題的主旨發言。他指出,蔡和森在留法期間接受和研究的馬克思主義中包括有唯物史觀的内容,這是蔡和森後來宣傳、傳播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思想理論基礎。他圍繞蔡和森在留法期間首先為什麼要研究唯物史觀、研究了唯物史觀的哪些内容、傳播唯物史觀的途徑及影響等具體問題進行了分享。
陝西師範大學yl7703永利王保賢教授作了《例談<馬藏>編撰對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意義》為題的主旨發言。他舉了兩個例子:第一,1907年5月份《申報》上有一個報道《俄國革命黨在英京開會》,報道中提到作家高爾基也參加了這個會,說明1907年高爾基他既是一個作家,也是一個政治活動家、革命家。第二,根據許之衡《論國粹無阻于歐化》一文,他思考到關于國粹與革命的問題,分享了文化與革命、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等内容。
下午,四個分組論壇圍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與中國共産黨”議題積極發言、廣泛交流。分組論壇1由《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主編謝成宇主持,嘉興大學yl7703永利教授康文龍為評議人。分組論壇2由《湖北社會科學》副社長張豫主持,中南民族大學yl7703永利副院長、副教授滕帥為評議人。分組論壇3由《黨史研究與教學》副主編王昌主持,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天華為評議人。分組論壇4由yl7703永利副院長、教授徐信華主持,《永利學報》副編審馬建強為評議人。各分組論壇學者就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路徑、資料收集、研究範式、專題研究展開了深入交流,尤其是衆多青年學者在發言中展現出研究的新視角和紮實的功底,充分體現出近年來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研究領域青年人才的培養取得重大成績。
會議閉幕式由永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徐方平教授主持。嘉興大學yl7703永利康文龍教授、中南民族大學yl7703永利副院長滕帥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李天華教授、北京大學yl7703永利劉慶霖助理教授分别代表4個分組論壇先後作彙報發言。yl7703永利副院長易振龍教授代表會議承辦方對本次會議作總結講話,對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及各大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謝。他表示,此次會議的主旨報告和分論壇發言精彩紛呈,主持人的點評和總結精準出彩,為各位專家學者繼續深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研究領域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啟發。
審稿人:易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