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科研

科學研究

當前位置: 站點首頁 > 學科科研 > 科學研究 > 正文

【荊楚網】東湖評論:弘揚教育家精神,做仰望星空的躬耕者

發布日期:2023-11-16    作者:胡銀銀 肖迪涵     來源:     點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好老師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緻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信中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方面對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了深刻闡釋,對教師群體提出了全面的新要求。新時代教師應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既要仰望星空胸懷大志,更要腳踏實地躬耕教壇。

新時代的躬耕者應具備“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政治品格。“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中國的知識分子曆來懷揣火熱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為救國救民而四處奔走呼号,抒寫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歌。新時代的躬耕者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要明确自己肩負的曆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标準中,有理想信念是首要标準。教師要以理想信念為基礎,用遠大的志向、純粹的心靈、高尚的節操引領學生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六個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其中政治要強擺在首位,可見其重要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着我國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這是我國教育最鮮亮的底色。新時代躬耕者要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矢志立德樹人、胸懷“國之大者”,始終與民族複興同向同行,紮實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

新時代的躬耕者應具備“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人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的一言一行深刻影響着學生的健康發展。對學生而言,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起他們的競相模仿,與此同時,老師的不當言行也不可避免地會對他們造成消極影響。因此,弘揚教育家精神,教師必須嚴格遵守和踐行師德師風,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模範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在這裡,“言為士則、行為世範”彰顯了人民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養,也體現了人民教師對教師職業的忠誠和熱愛。新時代的躬耕者一方面應自覺提升自身道德修養,以高尚的道德涵養人格,堅守職業道德底線,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另一方面,更應率先垂範、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新時代的躬耕者應具備“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核心能力。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不僅是具體學科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教師幫助和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促使其能夠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弘揚教育家精神,要求新時代躬耕者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在教學實操方面,教育家精神尤其強調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從這種意義上講,當前的學科教學應是一種理論灌輸與思維啟發相結合的有意義且有目标指向的教學。一方面,灌輸不是“強灌”,而是更接近奧蘇伯爾所提出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的過程,讓教師傳授的内容“潤物細無聲”地進入學生的内心。另一方面,學科教學更要強調啟發式教學,啟潤學生的心智。《論語》中有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觀摩思政課智慧教室現場教學時也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鬥志。”新時代的躬耕者要遵循教育基本規律,從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把知識講授和價值塑造結合起來,分層分段分類設計教育目标,構建課程體系,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課程内容講深、講透,真正做到入腦、入心。

新時代的躬耕者應具備“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職業素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時代的洪流不斷滾滾向前,更需要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提出:“要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展示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創新人才,而教師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力量。這也自然要求教師有足夠的創新能力,而教師的創新能力也必須依托在勤學笃行的基礎之上。教育界流傳着這樣一段話“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應有一盆水”,這說明了教師要具有紮實學識的重要性。結合當前的教育實際,教師儲備“一盆水”的知識實際上已遠遠不夠了,教師需要儲備的是“一泉活水”。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永遠囿于書本教材停滞不前,而是需要将眼光投射到更廣闊的領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當今時代,教育領域日新月異,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内容不僅是教材書本等學科知識,更加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學工具不僅是黑闆粉筆講稿,還有智慧教室、翻轉課堂和虛拟仿真等;教學理念不再是“填鴨式灌輸”,而是“六卓越一拔尖、OBE教育理念等;教學場地不局限于小小教室,更加延伸到社會廣闊的大課堂……新時代的躬耕者應以精湛的學識、深厚的素養和創新的意識,不斷秉持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态度,做學生前進道路上的引路人。

新時代的躬耕者應具備“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職業追求。孔子曰:“仁者愛人。”“愛人”是一種仁人的博大情懷,師愛的最高境界是仁愛。成尚榮先生在其著作中曾提到:“教育家風格的核心是愛的真誠與無私。”教育家精神體現了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這種熱愛應當外化至樂教愛生上。向着教育家目标奮進的教師應愛崗敬業,關愛學生,且這兩點也是相通的。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言:“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的共性是都需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而其特殊性在于,教師是一份更加需要愛的職業,是一份參與一個個鮮活生命成長的神聖職業。若教師缺失了對學生的愛和對教師職業的愛,那麼教師的教育工作就失去了靈魂。教師對學生的愛,應當真誠、無私。教師應當有意識地追問自己“我愛我的學生嗎?”“我的學生能感受到我的愛嗎?”其中,後者是更為重要的。許多教師都存在一種委屈和疑惑,為什麼自己對學生的付出和學生對自己的回應不成正比,這往往需要對第二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教師職業固然需要無私奉獻,但這不等于“無謂奉獻”。因缺乏有效溝通和交流,有時教師給予學生的或許更多的是教師自己的“一廂情願”,教師也并沒有真正用心去考察學生真正需要什麼。基于此,這種教師供給與學生需求的錯位極大可能會造成教師愛的流失和浪費。新時代的躬耕者應自覺把教育作為畢生事業,常懷樂教愛生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要無私關愛學生、樂于奉獻。這種關愛不隻是一種口頭式的、單方面的,而應真正俯下身來傾聽學生的需要,及時回應學生的日常訴求,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尊重、呵護與被愛,進而與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與互動。

新時代的躬耕者應具備“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視野格局。新時代的躬耕者不僅要站穩三尺講台,還要有更加寬廣的視野和宏大的格局。這種寬廣的視野格局在中華優秀傳統中早已有體現,《禮記·大學》就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路徑進行了闡釋。從個體的修身逐步外化至社會甚至整個“天下”,這是一種逐漸寬廣的視野,更是一種博大的胸懷。新時代的躬耕者應關注現實生活,具備寬廣視野,不局限于知識視野,更要有曆史視野和國際視野;應将知識内化于個體的生命體驗,在教學過程中以“大我”情懷和“人文”方法去感化另一個生命,在與學生的生命交流與觸動中弘揚人間正道。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向縱深方向發展,新時代的躬耕者更應堅定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責任擔當。要在知識講授、文化傳承、價值塑造等方面,引導學生樹立胸懷天下、放眼世界的曆史自覺,弘揚和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促進世界和平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更是“兩個結合”在教育領域的生動體現;既是對教師社會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肯定,更是對新時代教師群體的殷切期望和較高要求,為打造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提供了重要遵循。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的躬耕者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勇氣,以優秀教師為目标,弘揚教育家精神,更要有躬耕教育事業的決心和毅力,在實幹奮鬥中綻放青春絢麗之花!


上一條:【光明日報】楊榮:用好用活博物館資源 增強文化自信
下一條:【光明日報】史由證來 論從史出——田子渝與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史研究

返回頂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