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科研

科學研究

當前位置: 站點首頁 > 學科科研 > 科學研究 > 正文

【地評線·東湖評論】金姣:新型舉國體制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發布日期:2022-10-19    作者:     來源:     點擊:

 

新型舉國體制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強調指出:“随着我國發展壯大,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踔厲奮發、奮起直追,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新型舉國體制是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手段,它既繼承了傳統舉國體制的優點,又充分體現時代特質,是助力于實現科技自強自立的強大制度保障。

新型舉國體制以系統觀念謀劃推動科技發展

“科學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學技術之所以成為社會最高的革命力量,是因為它可以轉變為現實的生産力,促進生産關系變革,進而引起上層建築的變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交彙期,要推動科技發揮革命性作用,需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引導,以系統觀念來謀劃推動科技發展。

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全面系統、發展辯證地認識客觀世界。這就必然要求要在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國内外兩個大局、兼顧安全和發展兩件大事,正确處理曆史與現實、當下與長遠、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推進系列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整體性的科技戰略布局,為科技創新和發展提供戰略支撐和制度保障。

此外,還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加強對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發展的戰略研判、全面考量和優化重大科技項目選題、完善科技創新産業機構,制定階段性與長遠性相結合的新型舉國體制攻關路徑,連點成線,由點帶面,提升科技創新鍊的整體效能。

新型舉國體制以密切協同促進創新要素集中

恩格斯指出:“無論曆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曆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願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的合力,就是曆史。”在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就要充分整合和集中非地域性集聚集群、跨行業交叉交融的各種創新要素,形成巨大“曆史合力”來創造中國科技發展的新曆史。

新型舉國體制以密切的協同機制推動跨地域、跨主體、跨行業的創新要素的集中集聚集成,通過統籌協調創新要素的舉國動員來實現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重大突破。近些年來,中國以鍊群交融的集群創新産生大量新技術,新技術促生新産品和新産業,進而又帶動創新要素在各不同主體、行業、區域間流動。新型舉國體制通過協調和調配創新要素,實現跨主體、跨行業和跨區域的密切協同與共享,将有限的創新資源有效整合到國家創新體系的運作之中,促進創新資源不斷集聚,拓展了國家創新體系空間布局,推動了多元融合的國家創新體系的發展。

新型舉國體制以開放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須在開放創新中積極培育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并疊代提升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

近些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頻頻發動“科技戰”,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和教訓:國之重器若不立足于自身,容易動搖發展的根基。立足于自身不能關起國門閉門造車,而是要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以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開放創新來赢得科技變革的主動權,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進一步實施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加大科技對外開放,調動和吸引全球優質科技資源的聚集,促進科技創新要素健康有序地雙向流動,實現全球科技資源的互惠共享。

同時,大力支持國内領軍創新型企業積極主導和布局全球産業研發體系,深度融入全球産業創新網絡,真正參與到全球競争、開展全球化經營,實現科技發展“全球價值鍊”的攀升、從“追随者”到“引領者”的轉變。

稿源:荊楚網

作者: 金姣(yl7703永利講師、博士)

責編:廖逢倩

鍊接:【地評線】東湖評論:新型舉國體制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上一條:【地評線·東湖評論】王敏: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下一條:關于開展2019年立項的校級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結項驗收工作的通知

返回頂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