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美國----一次異域文化之旅
程亞勤
(yl7703永利2016級博士生)
如果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眼前的就是全世界,如果不出去走走,你就不能領略異域文化……飛向西方國度,體驗文化差異,感謝這次美國遊學之旅,盡管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槟分校訪學的時間很短暫,卻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局部地了解美國,感受到美國獨特的文化,也隻有這段經曆才讓我自己感受到國外的月亮并不總是那麼圓那麼亮。
有人說,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國家才有的,事實上在美國雖然沒有明确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是在美國卻是一個隐性的不可忽略的存在,這種性質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卻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廣泛地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不同的方式對不同的人群進行了全方面覆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國是一個标榜平等與自由的國家,但是對于愛國主義卻是不允許任何雜音存在的,其教育形式也豐富多樣。在這次短期的遊學過程中,有幸參觀了芝加哥、華盛頓、紐約等很多著名的博物館和藝術文化中心,體會到美國的思想教育工作無處不在。
美式教育在方法上通常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進行,重視人文環境建設。美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極強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也被當做一項系統的工程來建設,學校教育如是,社會教育滲透也無處不在,并能彰顯方式方法的藝術性。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例,首先是醒目的國家标識。美國國旗随處可見,人們把它印在衣服上,挂在牆上,超市、商店會賣很多印有美國國旗圖案和星條旗式樣的裝飾及服裝,美國的國旗應該是世界上商業化程度最高的國旗。美國的國旗國歌教育非常注重儀式感。在體育賽事比賽前會合唱美國國歌《星條旗》,即使是我們在校園裡觀看的一場校際橄榄球比賽。其次是堅實的教育陣地。政府投資建設了很多展示美國曆史和文化的博物館和紀念館,還有很多用曆史上傑出人物命名的地名,這些地方不僅是參觀景點,也是學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就是一個龐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各種建築物和紀念碑林立,中心位置建有韓戰和越戰紀念碑,在這兩次戰争中陣亡了很多士兵,美國是一個非常珍重生命的國家,因此這兩座碑也被美國人稱為“黑色傷痕”。林肯紀念堂裡面呈現了林肯總統從出生到遇刺身亡,通過觀看兩段利用現代科技展現的曆史功績的表演,講述總統如何帶領人民通過自身奮鬥将美國建設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講解員将林肯的經曆與美國夢、個人夢連接起來,觸發觀衆的情感共鳴。這種隐性的教育形式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有吸引力和說服力,也更能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這些場館的教育也非常重視曆史教育,很多文化中心的講解員會為參觀者對美國的曆史娓娓道來。再次是标注言論自由“紅線”。愛國主義是一種不可置疑和不可辯解的政治态度,美國式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存在恰恰是以主流認知的強大為前提的,個人任何涉嫌“不愛國”的行為和言論都可能會被另眼相看,招緻被孤立和欺淩,也會被人用更苛刻的眼光來評價和議論,美國大學裡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在講台上,可以批評政府,可以戲谑國家領導人,但是不能有任何對于國家的不尊重,國家在國民心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些對于我們有啟迪: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旗幟鮮明、理直氣壯。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是不能因此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高校裡無論是教學中還是學術探讨上更應該有“紅線意識”,保持一種對國家的敬畏感。
在香槟分校短暫的課程學習中,感受到了美國教師的教學理念,他們力求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處于一個輕松的學生氛圍之中,而不是将學習當做負擔,老師們對于每一個學生都很關注,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能力和嚴謹的學術态度。在這次短期的全英文課程學習中,雖然課堂授課方式與我們沒有很大的差異,老師會努力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有些課堂是兩個老師合作完成的,課堂氛圍大多數都比較活躍,老師們經常組織課堂讨論,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進行團隊協作。從各個老師課程設計來看,他們都很注重對于實際問題的研究,問題的選取“小題大做”,從一個很小的點切入,再逐步升華。據老師們介紹,他們在科研的過程中,往往會聚焦某一個問題,對于自己确定的問題是矢志不渝地堅持。老師們在教學中也非常重視以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大部分在課堂上設置多個問題會讓我們分小組就某一點讨論,在課程結束的時候,老師給我們布置的作業是從所有老師選的主題中選取一個小點做課堂展示。在這個展示中,香槟分校老師給我們提的要求是小組必須圍繞某一個問題在規定的時間内闡述,形式風格不限,每個小組每個成員必須開口說,報告每個成員負責的具體工作,要求我們提供自己查詢資料的出處,而且最後呈現出來的觀點要有自己的閃光點,最後評價的形式是小組之間互評、打分,而且對于别人小組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都必須給一定的描述。在這次展示的形式與内容中感悟頗多,因為大家來自于各個不同的專業,思維的火花一直在綻放,吸納必在之中。
在遊學中,很遺憾的是對于美國學校的德育沒有深入了解,對于學校德育的課程體系、學校德育的人才配置、組織形式沒有深入考查,原因歸根于去之前沒有計劃性,希望以後的學弟學妹們有機會出去交流,一定要引以為鑒,出行之前能根據自己的專業和學習興趣聚集問題,有針對性的搜集一些素材。遊學歸來有幾點心得體會,我發現自己以前的思維方式近于固化。改變從自我開始、從當下發力,以這次遊學為契機改變自我、勉勵自我:第一,培育專注的學習精神。通過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交流,我發現無論在哪個國度,哪種文化下面做研究工作,執着與專注都是一樣的。還記得在費米實驗室、芝加哥博物館裡工作人員對于自己工作充滿熱情的态度很有感染力,他們對于自己的工作幾十年如一日的熱愛,德保羅大學教授在藝術課的講課過程中得到了所有同學的肯定,我們被教授的激情所打動,被教授對于工作的那份執着與堅定而感動。第二,養成執着的學習态度。美國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實用性,所以他們的科學研究會服務于社會需要,他們選取問題的時候會非常謹慎,從小處着眼,反複權衡,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問題一旦确定便孜孜不倦地去探究刨根問底,“小題大做”,他們不輕易相信定論,敢于質疑,他們做研究很嚴謹,這是一種令人尊敬的學術品格。第三,培植開放的學術視野。任何研究都應該是開放性、動态化,研究中要放眼全球,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對于資源借鑒和運用遵循吸取精華、剔除糟粕的原則,建構發展的學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