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工作

學工新聞

當前位置: 站點首頁 > 學生工作 > 學工新聞 > 正文

2023年暑期社會實踐部系列報道(十七)——湖大學子三下鄉:承非遺瑰寶,傳文化薪火,堅定文化自信

發布日期:2023-08-23    作者:     來源:     點擊:

(通訊員尹潔 汪文靜 江春蓉)習近平總書記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上強調,“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學思踐悟習近平總書記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思想,7月17至7月19日,yl7703永利研究生尹潔、江春蓉、汪文靜前往黃岡市黃梅縣開展了在“非遺”傳承中堅定文化自信為主題的暑期調研實踐活動。

(圖為實踐團隊合照)


一、遇見非遺,鑒賞挑花文化

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繡,刺繡重刺,挑花重挑。挑花圖案以動物類圖案最為常見,構思奇巧,布局均衡對稱。7月17日,實踐團隊在黃梅挑花創客家園學習非遺“黃梅挑花”,切身感受挑花的魅力。創客家園的繡娘詳細地講述了黃梅挑花各種圖案的寓意和各種針法,以及精美的挑花作品。走訪過程中,成員們了解到,地方政府也出資、出台相關政策,培養繡娘,大力支持黃梅挑花的傳承與發展,在當地車站内文化裝飾、旅遊景點、文創中心、博物館等地,都能看到黃梅挑花的影子。

(圖為實踐團隊在黃梅挑花工作室進行學習、訪談 通訊員 江春蓉 供圖)


二、遇見非遺,探尋“黃梅戲”獨特魅力

7月18日,調研團隊走進湖北省黃梅縣博物館及問梅村了解黃梅戲曆史。黃梅戲又稱黃梅調、采茶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發展壯大于安徽安慶,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在了解黃梅戲曆史發展的同時,讓我們真實感受到黃梅戲的獨特魅力。下午,調研團隊前往東山問梅村,欣賞黃梅戲表演,感受戲曲的獨特魅力。雖然演出時不巧遇上暴雨,但觀衆仍舊不願離開,冒雨觀看演出。由此我們也感受到當地人對黃梅戲的喜愛,對黃梅戲的認可與驕傲。

(圖為實踐團隊在問梅村觀看黃梅戲演出 通訊員 尹潔 供圖)


三、遇見非遺,了解禅宗、嶽家拳的發源

自唐代以來,黃梅就有“四祖正覺禅寺”和“五祖禅寺”兩大禅宗祖庭,史有“蕲黃禅林甲天下,佛教大事問黃梅”之說。調研團隊前往黃梅縣博物館,深入了解禅宗根源。黃梅縣委、縣政府對文物建設十分重視,講解員深入講解詳細内容,有助于更好理解佛教以及禅宗文化的豐富内涵。

嶽家拳為南宋将領嶽飛所創,曆經800餘年代代相傳沿襲至今,是中國古老的拳種之一,也是繼黃梅戲、黃梅挑花、黃梅禅宗祖師傳說後的黃梅縣第四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為了更好的傳承嶽家拳,學習嶽家拳也成為了黃梅縣中小學校園裡的特色課程。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僅要“亮”起來,更要“活”起來。

(圖為實踐團隊在參觀黃梅縣博物館 通訊員 尹潔 供圖)


四、走大街小巷,尋非遺之情

為了更好的了解當地居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弘揚,實踐團隊前往公園、社區、景區發放調查問卷及訪談。有即将步入大學的學子,有高校的老師,還有公園鍛煉的市民等等,處于不同的階段,大家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和認知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有一顆對黃梅縣非遺文化自豪又炙熱的心。

(圖為實踐團隊在社區進行發放調查問卷 通訊員 江春蓉 供圖)


實踐團隊在黃岡市黃梅縣實踐調研活動的開展,深入了解了當地的非遺文化以及當地的文化傳承狀況。這是一次具有積極意義的實踐經曆,團隊成員豐富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同時,團隊成員也将繼續學習、思考,對此次實踐調研的結果和思考進行總結,将傳統非遺文化融入到思政課中去,傳承非遺文化,講好思政課程,堅定文化自信。

(審稿:晏妮)


上一條:2023年暑期社會實踐部系列報道(十八)——湖大學子三下鄉:訪紅色基地,感奮鬥青春
下一條:2023年暑期社會實踐部系列報道(十六)——湖大學子三下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構建美麗家園

返回頂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