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越來越重視鄉村的發展。鄉村振興也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振興,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如何在鄉村振興中保護鄉村風貌、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村記憶等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為了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社會、服務鄉村,團省委組織了高校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在随州市曾都區團委的支持和幫助下,yl7703永利“鄉村振興與鄉村文化弘揚調研團隊”深入編鐘之鄉随州市曾都區的部分鄉鎮和村落進行社會實踐調研服務活動,探尋當地特色鄉村文化,期望為鄉村治理和鄉村文化弘揚提出實用的策略方案。

7月5日至7月9日,在指導老師楊海軍副教授的帶領下,調研團隊先後赴随州市曾都區府河鎮的棗樹坳村和白河灘村、何店鎮的桂華村和王家河居委會、洛陽鎮小嶺沖村和駱畈村、随州市博物館和城市規劃展覽館,訪民情、收數據、尋文化,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小隊通過參與村委會的座談會、走訪村戶、發放問卷等形式,詳細了解各村人口、生産、基礎設施、文化等情況,希望賊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棗樹坳村:培育優秀家風鄉風,發揮群衆力量搞建設
7月6日上午,調研隊的第一站來到了府河鎮棗樹坳村,棗樹坳村總人口1269人,其中有百分之三十的村民長期居住,總戶數315戶,共有5個居民小組。該村黨支部書記劉問華在與我們交流的過程中說道:“目前農村治理最嚴重的兩個問題一是垃圾分類,二是廁所革命。”該村去年被選為全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試點村之一。為了更全面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劉問華十分重視提高村民的文化意識,發揮群衆力量建設美麗家園,劉問華在全村倡導“我的家鄉我來建,建美家園我有責;我的家鄉建設美,留住鄉情留住人”的思想理念。 同時通過宣傳“老人要為後人撐,後人要為老人争”“争做好婆婆好媳婦”“愛本愛家愛集體”等朗朗上口的口号,将鄉風文明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該村充分發揮老人與婦女的作用,彙聚群衆力量解決農村的安保、養老、衛生治理等問題。

白河灘村:發展特色産業,打造新農村旅遊亮點
7月6日下午,調研隊來到了府河鎮的“全國文明村”白河灘村,該村版圖面積3.8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426畝,林地面積2220畝。當我們走進村中,寬闊平整的公路、嶄新的私家别墅、沿途美麗的綠化景觀和新農村基地、籃球場等活動場所,組成了一幅美麗的新農村風光。


在深入村莊進行調研時,我們遇到了一位外出務工回鄉的青年人,他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了家鄉的變化——利用廢棄的荒地搞綠化、建文化活動中心打造新農村,通過建設“新農村”文化發展旅遊亮點。
小嶺沖村:魅力古村煥新生,多元發展靠傳承
7月8日,我們走進了素有“千年銀杏,十裡畫廊”之稱的随州市洛陽鎮,來到了一個有着豐厚文化底蘊的傳統村落——小嶺沖村。
據村支部書記甘宏偉介紹,小嶺沖村面積14.7平方公裡,全村共有382戶,1388人。海拔123.7米,整過村有山林1.7萬畝,占全村面積的80%,自然風光優美。該村擁有全省保存較完好的明清風貌古建築6處,蘊涵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如紅色文化、古銀杏群文化和山寨文化。
随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和宣傳,村民們逐漸認識到傳承與發展本村文化資源的重要性。“我們請了專業人員維護修繕村裡的古建築,編彙書冊、檔案,申報旅遊項目。我們還進行了土地流轉,把土地山林利用起來發展産業。希望能通過文化傳承帶動咱們村的經濟發展。”
我們通過座談會的方式與村民代表們進行了問卷調研和多對一的采訪對話,談到村中的鄉風文明及文化産業建設,村民們都表示支持和理解,一位當地農民說:“隻有所有人的素質和思想跟上了,才能發展旅遊。”。随後,我們參觀了當地的傳統建築民居和九口堰新四軍紀念館,親身感受這個傳統村落的文化魅力。


參觀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立足發展全局,側面看鄉村文化弘揚
7月9日是我們在随州市的最後一天,我們參觀了随州市博物館以及城市規劃展覽館,欣賞了傳統編鐘表演。參觀完畢後,隊長張雨辰表示:“我們對随州的曆史傳統與文化發展有了一定了解,并深刻認識到了先進正确的文化理念對城市發展所産生的作用舉足輕重。”


經過五天的社會實踐調研服務活動,我們對弘揚鄉村文化的重要性和困難都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在了解各地情況的基礎上,我們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也希望能夠結合調研地的特殊情況與全國鄉村的普遍狀況,為鄉村文化的弘揚和鄉村振興建言獻策。團隊成員黃國俊感慨道:“這幾天的深入鄉村進行調研讓我感觸頗深,農村老年人多,青壯年少,建設困難較大,而且各個地方還有各自的障礙。雖然困難重重,但我堅信,對鄉風文明的弘揚更能發揮正确理念積極引導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