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3:50,我校曆史文化學院劉馗老師在教四207教室為永利12、13級的本科生做了題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外交”的形勢政策報告。
此次形勢政策課主要包括新世紀中國外交實踐新特點、新世紀中國外交理念的發展與演進、以及新世紀中國外交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這三個内容。

從“另起爐竈”、“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到“一邊倒”、“不結盟”,中國外交不斷發展、變化。進入21世紀的中國,在外交上做出了很大的轉變,呈現出新特點:由謹慎觀望、有限參與到主動參與和積極籌建,加入WT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外交也逐漸得到重視,比如與東盟達成共識後,“一帶一路”的提出,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相應的,新世紀中國外交理念也經曆了國際關系民主論、新安全論、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論、和諧世界理論四個層次。
中國的外交已經取得進展,但仍面臨着問題和挑戰。資本主義國家信奉“原罪說”、我國主張“人之初,性本善”,這種東西方文化價值觀念與意識形态沖突是中國外交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外交策略的選擇上也存在困境,搭車or挑戰?守信or重構?劉老師舉了例子,“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在投票時,有時會出現棄權的情況。棄權,說白了就是道義上的反對,但在行動上是贊成的。”邊境沖突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中國和鄰國印度、不丹還沒有劃清界限,與海上鄰國的也存在海權沖突。

劉老師在課程最後推薦了《曆史的終結》和《文明沖突論》這兩本書,并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勉勵永利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