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隊伍
本碩士點擁有田子渝、郭大俊、徐方平、王體正、王穎等成果豐富的教授,同時擁有一批年富力強的副教授和博士組成的學術團隊。一方面,研究80多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動的曆史過程、特點和規律,另一方面,緊跟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新發展,不斷研究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不斷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二、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碩士點下設三個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研究、鄧小平理論研究、新世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研究。
第一個研究方向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共關于統一戰線理論及其在台灣的實踐為重點研究對象。經過多年的學術積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方向:一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的研究。在過去集中研究恽代英、李漢俊、董必武的基礎上,現在通過在台北發現的大革命時期毛澤東的新史料,通過解密的前蘇聯和共産國際的擋案資料,加強了對毛澤東、蔡和森的研究;突出研究《向導》、《先驅》等中共早期傳媒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早期傳播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注重從宏觀上全景式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特點和規律。
第二個研究方向重點是關于國共合作關系的研究。中共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統一戰線的理論,先後兩次與國民黨合作。通過對武漢國民政府和武漢抗戰的深入而系統的研究,更加充分彰顯了武漢在兩次國共合作中的革命中心地位,從而豐富了對中國大革命、共産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時,對毛澤東與王明的關系也提出了不同于傳統的新觀點。三是以史為鑒,以鄧小平理論中的“一國兩制”戰略構想為指導,密切注重海峽兩岸關系的新情況、新特點,努力推動兩岸的學術文化交流,以新的研究成果诠釋和宣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第三個研究方向重點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内涵和重要意義。
三、研究成果和學術地位
本研究方向在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第一,先後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共黨史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近代史研究》、《光明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等重要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其中15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報刊複印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等轉載、摘載或摘介。
第二,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和武漢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了《蔡和森與<向導>周報》、《八十年來中共黨史研究》、《武漢五四運動史》、《恽代英傳記》、《武漢國民政府史料》、《武漢抗戰史料》和《現代化視野下的孫中山研究》等著作12部。
第三,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中共早期傳媒與黨的先進性教育研究”,主持完成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武漢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湖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共計15項。
第四,研究成果曾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與人合作),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項,獲得武漢市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
第五,在1998年和2004年先後主辦了兩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同時,先後有10多人次參加了國内外、省内外的重要學術會議,擴大了學術影響。日本學者小野信爾、加拿大學者徐乃力和美國學者吳應光,以及中國著名學者郭德宏、唐寶林等均對上述研究成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四、研究作用和意義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第一,理論意義。它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新視域,新發現的毛澤東的史料和對中共早期傳媒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共一開始就是一個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并努力使之本土化和中國化的先進政黨。
第二,學術意義。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次國共合作曆史的研究,再次表明馬列主義關于統一戰線的理論及其中共對其豐富發展的學說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之一。
第三,現實意義。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運動的邏輯起點,研究中共早期傳媒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衆化運動的經驗教訓,對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實現當代馬克思主義大衆化具有重要的借鑒參考;特别是以“一國兩制”為指導研究新時期兩岸關系,對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對早日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