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靖國平(兼職)
職稱:教授
學曆:博士
研究方向:
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
|
靖國平,永利教育學院教授、院長。永利“琴園學者”特聘教授,永利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生導師。湖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教育學)首席負責人,永利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點和“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負責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理事,中國教育學會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特邀專家,湖北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教育學會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出版著作和教材主要有《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論當代知識教育的變革》(湖北教育出版社)、《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校德育環境建設》(江蘇教育出版社)、《教育的情懷與修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好教師成長中的問題與對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教師成長中的困惑與解讀》(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課程與教學論教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二五”規劃教材(16本)》(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中國教育學刊》、《比較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百餘篇。
二、主講課程
研究生課程:教育哲學專題、課程理論專題、教學理論專題、教師教育專題、基礎教育改革專題。
本科生課程:教育學、教育哲學、課程與教學論、學校德育原理、教育名著選讀、教師教育概論。
三、主持項目
1.全國教育科學“十五”教育部規劃課題:《當代知識教育變革與課程改革研究》,2004-2006年。
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轉識成智”:課程改革的價值向度及實踐探索》, 2008-2011年。
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課題“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校道德教育改革與德育環境的重建研究”子課題“價值多元背景下學校道德教育改革與德育環境重建”,2004-2006年。
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課題“我國義務教育區域推進均衡發展的多路徑研究”子課題——中部地區“優質均衡型”發展路徑與策略研究,2011-2013年。
5.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大學生英語學習情感心理研究(排名第二),2007-2010年。
6.湖北省教育廳高中課程改革重大研究項目: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研究,2010-2012年。
7.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十一五”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課程與教學論”,2006-2010年。
8.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教育學”,2011-2015年。
9.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當代知識教育變革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湖北省教育廳,2007-2009年。
10.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永利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03-2005年。
11.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中外學校德育比較研究,2001-2003年。
12.湖北省教育廳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湖北省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研究(1979-2000),2007-2008年。
13.武昌區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及行動計劃(2009-2015)項目子課題“武昌區中小學教育質量管理現狀的調查研究”。
14.永利人才基金項目:智慧主體論知識教育論綱,2001-2003年。
15.永利創新研究團隊資助計劃項目:當代知識教育變革與湖北省基礎教育改革研究,2004-2006年。
16.永利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課程與教學論”,2012-2013年。
17.永利品牌專業建設項目“公共事業管理”(教育方向),2004-2008年。
四、主要獲獎
1.2003年,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2003年,湖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2003年,永利2001-2003年度優秀教師一等獎
4.2004年,湖北省教育學會2000-2003年度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
5.2004年,永利2002-2003年度“十佳師德标兵”
6.2006年,永利“十五”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7.2007年,湖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8.2007年,永利2005-2006年度優秀教師
9.2007年,武漢市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
10.2009年,武漢市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
11.2009年,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獎
12.2010年,湖北省教育學會優秀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
13.2012年,湖北省教育學會2007-2012年突出貢獻先進個人
14.2012年,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三)
五、著作教材
1.專著:《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論當代知識教育的變革》(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專著:《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校德育環境建設》,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專著:《教育的情懷與修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4.主編:《好教師成長中的問題與對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5.主編:《新教師成長中的困惑與解讀》,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6.主編:《課程與教學論教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年。
7.主編: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二五”規劃教材(16本),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2012年。
8.參編:《主體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當代教育哲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學》(湖北人民出版社)、《教育學導論》(湖北人民出版社)、《教師實用教育學》(湖北科技出版社)、《中外著名教育家大全》(警官教育出版社)等。
六、主要論文
1.警惕拜金主義對教育的影響,《教育研究與實驗》1988年第2期。
2.皮亞傑理論對教育的主要影響,《永利學報》1988年第4期。
3.三種文化的學前教育比較,《教育研究與實驗》1990年第1期。
4.重視個性的原則與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外國教育動态》1990年第2期。
5.教育本質新探,《永利學報》1990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全文轉載)。
6.為二十一世紀而教,《外國中小學教育》1990年第4期。
7.試論教學方法的基本特性,《課程·教材·教法》1990年第11期(《教育文摘報》轉載)。
8.澳大利亞昆斯蘭“遠距離教育”概覽,《外國教育動态》1991年第1期。
9.中心城市地方高教發展戰略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2期(《中國教育報》轉載)。
10.馬克思“教勞結合”思想在我國實踐的反思,《永利學報》1991年第6期。
11.道德的審美特性與德育審美化,《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2期。
12.我國企事業基礎教育面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中國教育學刊》1994年第4期。
13.略論教育管理哲學的幾個矛盾範疇,《永利學報》1994年第5期。
14.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性,《湖北教育報》1995年2月20日。
15.教育哲學三題,《永利成教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16.論受過教育的人,《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0第4期轉載)。
17.從倉庫理論到蜜蜂理論—知識教學觀的變革,《中國教育學刊》2000年第2期(《國内外教育文摘》2000年7-8期轉載)。
18.論當代教育對于人的獨立個性的追求與探索,《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當代文萃》2000年5期轉載)。
19.修煉減負的内功:由教師主宰到學生主動,《永利學報》2000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0年8期轉載)。
20.關于素質教育的深層思考,《永利學報》2000年第4期。
21.論我國現行學科知識教學價值取向的負面效應,《永利學報》2000年第6期。
22.教育與人的社會素質,《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2001年第2期。
23.我國教育在培養人的獨立個性問題上面臨的困惑,《教育世界》 2001年第1 期。
24.教育:通過知識引導智慧成長的藝術,《教育世界》2001年第2期。
25.重構知識教學——一種交往價值的走向,《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26.“轉識成智”——當代教育的一種價值走向,《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年第3期。
27.論教育與生活的“二重變奏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年第2期 (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2第7期轉載)。
28.重讀《學會生存》——當代教育的危機、走向和解放,《永利學報》2002年第3期。
29.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江蘇高教》2003年第6期。
30.論教育的知識性格和智慧性格,《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10期。
31.從狹義智慧教育到廣義智慧教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2003年第3 期。
32.“新課改”:利益的失衡與矯正,《永利學報》2003年第4期。
33.論當代知識教育方式的變革,《永利學報》2003年第5期。
34.個體知識教育及其時代意義,《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6期。
35.讓課堂充滿智慧探險,《中國教育報》2004年6月5日(人大複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4年第8期轉載)。
36.體驗性學習與新課程改革,《教育科學研究》2004年第2期。
37.師者:從知識者轉向智慧者,《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第1-2期。
38.國際化:大學的傳統底蘊與本土性格,《永利學報》2004年第4期。
39.論智慧的涵義及其特征,《湖南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2004年第2期。
40.論教育學的學科範式、知識樣式及其話語方式,《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年第1期。
41.“生成性課堂”何以可能?《湖北教育》2005年第7-8期。
42.“轉化知識,達成智慧”,《主體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43.從“學科立場”到“學派立場”——論中國教育學的學派意識及其實踐路向,《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6年第5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2期轉摘)。
44.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民教育》2006年第21期。
45.論人受教育之必要性、可能性與超越性,《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1期。
46.教育:新農村建設的奠基石,《永利學報》2006年第4期。
47.讓義務教育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搖籃,《湖北教育》2006年第9期。
48.如何認識當前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矛盾沖突,《湖北教育》2006年第11期。
49.“奧賽班”是進是退?《光明日報》2007年8月22日(教育周刊11版)。
50.價值多元背景下學校德育環境的反思與重建,《教育科學研究》2007年第4期。
51.價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小學校德育環境調查報告,《中國德育》2008年第6期。(《當代中國德育研究新進展》收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52.多元價值視野中的學校德育環境變革,《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第11期。
53.追求生命智慧:讓教育踏上幸福之路,《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年第3期。
54.理性與德性:古代人格教育比較及啟示意義,《教育學術月刊》2008年第1期。
55.大學教師的學問人生,《永利學報》2009年第1期。
56.激情與創新:優秀教師成長的重要素質,《湖北教育》2009年第12期。
57.知識與智慧:教育價值的演化,《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1期。
58.讀式文化 讀文“化”人,《成才》2010年第4期。
59.關于智慧教育的幾點思考,《江蘇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60.從“知性人”到“智性人”——當代教育學人性假設的轉型,《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年第4期。
61.促進教育公平保障社會公正,《湖北教育》2010年第10期。
62.做一個有精神的教師,《中國教育報》2011年4月5日。
63.學校德育環境建設與學生主體德性養成,《教育學研究與反思》郭文安、王坤慶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64.關于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思考,《永利學報》2011年第5期。
65.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推進高中課程改,《湖北教育》2011年第11期。
66.培養道德生活的當事人,《教育科學研究》201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12年第5期全文轉載)。
67.轉變教學方式是高效課堂建設的突破口,《湖北教育》2013年第3期。
68.“讀式文化”:點亮生命的心燈——武漢市鐘家村小學“讀式文化”解析,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七、社會服務
近10餘年來,作為永利教育學院教授、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特邀專家、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湖北省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武漢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學術委員、國家基礎課程改革試驗區“武漢市武昌區”中小學教師培訓專家,一直緻力于基礎教育改革研究和中小學發展咨詢服務工作。主持或參與區域和學校發展規劃設計;主持或參與各類教育科研項目的開題、中期檢查和結題工作;擔任中小學校長和各類教師培訓的主講教師;主持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重大研究項目“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研究”、“大學與中小學合作研究”等多項課題,重點推進中小學校文化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和課堂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