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上午,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汪信硯,在yl7703永利作了題為《作為中國哲學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講座。yl7703永利院長徐方平教授、周芳教授以及本院骨幹教師和學院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全體研究生參加了本次報告會。
在報告會中,汪信硯教授表示,中國的傳統哲學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着的,并就“中國哲學的古代傳統”、“中國哲學的近代傳統”、“中國哲學的現代傳統”三個大的方面進行了細緻生動的論述。
在論述中國哲學的古代傳統時,汪教授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概括引出對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系列的探讨,對胡适、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古代傳統的不同之處做出詳細的解讀,強調胡适注重中國哲學的科學精神,而以“極高明而道中庸”來概括馮友蘭的觀點。在談到中國哲學的近代傳統時,汪教授表示,這一時期的哲學領域的變化要與“鴉片戰争”聯系在一起,由于當時民族危機深重,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向國外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帶來了哲學思想領域的一系列的變革。論及中國哲學的現代傳統時,汪教授說,五四運動之後,時代的問題雖然仍未變,但是随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中國的思想資源發生了根本改變。
最後,汪教授對于如何正确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向同學們強調了四點意見:第一,哲學的探索目标在于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第二,哲學方法是普遍與特殊的結合;第三,運用哲學的途徑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踐之間的雙向互動;第四,中國的哲學觀是對中國古代哲學和近現代哲學的批判與繼承。汪教授的報告連通古今,對曆史及專業問題進行了縱向與橫向的深入闡述,邏輯嚴密,形象生動,專業性強。

汪信硯教授以其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實際經驗和對“作為中國哲學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這一主題的深入研究,理論聯系實際,對中國的馬克思哲學的曆史加以闡述,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為本院學子帶來了一場豐富而盛大的文化盛宴。(馮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