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時代之浪潮,揚創新之傳統。yl7703永利思想政治理論課課題組的成員積極實施06年新方案,大力改進和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轉變,新方案帶來新口感
從“98方案”到“05方案”,從“五步教學法”到“五位一體”的教育教學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課題組的老師積極響應教育部的新方案,在教學方法、教學内容和教學模式上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改革與探索。
一是創造性實施“4+1+1”教學方案。“98方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曾出現“六多六少”現象:即課程門數多,銜接協調少;理論灌輸多,聯系實際少;教學任務應付多,考慮學生接受少;課堂講授多,學生實踐少;隊伍拼湊多,專職教師少;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當做職業的多、看作事業的少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六輕六重”現象:教學方面,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外;管理方面,重表象、輕實質,重結果、輕過程;隊伍建設方面,重數量、輕質量,重使用、輕培養等。針對這些問題,該課題組圍繞“教學設計多維度系統研究、教學組織形式的的技術性問題研究、實踐教學的規範化制度研究、教學環境的立體式建構研究教學效果評估指标體系研究”等問題,系統研究并設計了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的的綜合性思政課教育教學模式,以期通過完整教育教學模式的實施,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科教育教學的效果。據此,他們根據教育部的“4+1+1”方案,即四門必修課和兩門選修課,在課時設計和教學内容設計上做出了重大創新。比如,減少教學課時,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增強其教學的時效性,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性。再如,采用專題教學法,打破原有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加強了課程之間的銜接協調。
二是采取“問題教學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題組希望學生能夠帶着問題去學習,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各種問題在教學内容的選擇上做到目的明确、重點突出、主次分明、銜接合理,實現師生互動的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問答式、讨論式、案例式等多種課堂教學形式。從而選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特點與學生實際、政治性與學科性、學科性與思想性的契合點,實現從“滿堂灌”到“自我建構”、主動學習的轉變,實現“見物不見人”向“以人為本”的轉變,實現教學主體從老師到學生的轉變。幫助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課題組經過兩年的潛心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公開出版教研論文集一部,公開發表近20篇的教研論文。其中,在《中國教育報》、《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等核心刊物上發表7篇,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轉載2篇。同時,在新模式的階段性實施過程中也效果明顯,引起了較好的社會反響。200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在永利調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情況時,對此改革的成效給予了比較充分的肯定。廣州大學、蘇州科技學院、湖北中醫學院、三峽大學和湖北民族學院等省内外學校紛紛來我校參觀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經驗。此外,教育部專門緻函我校希望該課題組就思政課教學形式和經驗形成一篇報告,以便教育部向全國推介。
參與,主導和主體相統一
“教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直接從事者,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而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隻有主導和主體的和諧統一,才能達到教學活動的最佳效果”。本着這個原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題組要求教師們充分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需求、信念、情緒變化、價值标準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師的專業特長,采取個性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參加高品味、高水平的實踐活動,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完善品格。
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達到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完美融合。“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改革之後,新方案更加适合學生的口味,學生利用更多的時間來閱讀、實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組的老師組織學生觀看《東京審判》等大量的愛國影片,該課題組的周芳老師開展了以“讀一本好書”為主題的課外閱讀活動,同學們閱讀了《悲慘世界》、《傲慢與偏見》、《毛澤東文集》、《鄧小平文選》等原著和一些經典美文,收獲頗豐,06級公共管理類專業董傑蓮在讀後感中寫到:“通過讀書,我思想上受到了洗禮,将思想道德教育課程的學習拓展到課外,讓我真正學到了東西。”除此之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組的老師多次帶領我校學生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紅樓、農講所、二七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旅遊勝地,了解了曆史,将革命的遺址與生動的曆史事實結合起來,使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深刻。
通過主導與主體的積極配合,教學活動不再枯燥和無效。教師們通過實踐教學,将思想政治理論和原理以美文、電影、音樂等藝術美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們通過參加實踐,既豐富了知識,完成了教學所要達到的效果,又提升思想素養。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傳授知識和價值的授業型教學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注重新知識發現的發現型教學的結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據悉,該課題組的研究人員還将根據我校的具體情況,根據各個學院的學生對知識的不同需求,打造個性課堂,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符合學生的要求,更加科學有效。(潘婷婷
田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