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點首頁

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站點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楊業華教授出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學術研讨會

發布日期:2018-08-09    作者:     來源:     點擊:

 

   2018728日,由武漢大學yl7703永利、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武漢大學中外德育中心主辦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學術研讨會在武漢大學舉行。來自武漢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湖北省社科聯、中南财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永利、湘潭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湖南科學大學、三峽大學、江漢大學、湖北經濟學院、洛陽師範學院等單位的學者與會,圍繞傳統文化及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相關議題展開深入研讨。永利楊業華教授出席了會議。他向會議提交的論文是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新時代社會公德建設”,并在會上做了發言。

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了推動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提出了‘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戰略方針。這一偉大方針,為當代中國特色的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武漢大學yl7703永利教授黃钊闡釋說,所謂“創造性轉化”,強調的是以“創造性”和“轉化”作為關鍵詞,要求人們對傳統概念的原始意涵作必要改造,但這個改造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體現科學性,即改造後同其原始意涵不相悖逆。所謂“創新性發展”,以“創新性”和“發展”作為關鍵詞。“創新性”,指的是對傳統概念實施創造更新,增加原來所未發掘出的意涵;“發展”,指的是對傳統概念的意涵有所深化與推進。這兩者結合起來,便賦予了傳統概念以新的意蘊。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維武說,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文化觀的重要思想。這一思想的基本點在于,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出發,回答傳統文化與現時代中國文化發展關系問題。他表示,由此出發,這一思想闡發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根據、指導思想和切入點,要求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關系,從中來确立中國文化由“古”而“今”的發展方向。

弘揚古代構建和諧社會的優秀文化傳統

  “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着許多道德教育思想,這些思想對于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電子科技大學yl7703永利教授戴鋼書表示,中國古代社會作為中國曆史的重要時期,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既顯示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文化傳統,思想還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觀念。認識與分析中國古代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當前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它不僅有助于從客觀上把握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教育,而且可以總結曆史經驗和教訓,為現代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鑒和參考。戴鋼書闡釋說,例如,堅持人性化的教育活動,重視學校教育的作用;注重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堅持教育環境的重要性;學習采用多種介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創造愛國主義教育氛圍,拓展愛國主義教育内容等方法今天依然值得借鑒。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結合

  華東政法大學yl7703永利教授崔華前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科學深邃的方法論思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樹立文化自信、反對文化虛無主義,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結合,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中華文化特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具體實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結合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題中應有之義。”崔華前闡釋說,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具有相通相融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和實生物”、“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具有強大的和諧性、包容性;馬克思主義是在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偉大文明成果,具有強大的開放性、吸納性。二者相互之間有着許多相通相融之處,這說明二者的有機結合具有可能性。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具有互補性。确立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态度、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出路,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和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為立足點,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需求為服務對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厚滋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之需,馬克思主義要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必須借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二者的互補性,決定了二者有機結合的必要性。

涵養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一種抽象的精神狀态,有其具體的規定性。”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沈壯海表示,我們所要增進的文化自信,即中華民族對于自我文化理想、價值、活力與前景的确信。這裡的“中華民族”,是身處當下時空交彙點上的中華民族,是承接曆史榮光、心懷百年夙願而緻力于新建設的中華民族;這裡的“自我文化”,即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既包括我們的先民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産,也包括我們正在進行的文化實踐,包括我們所應努力開創的文化新氣象。這些規定性的聚合,展示着我們所要涵養的文化自信的本質與内涵。

  “我們所要涵養的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我們所要涵養的文化自信是立足當下、繼往開來的文化自信;我們所要涵養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國、直面世界的文化自信。這些論述,鮮明展開了我們所要涵養的文化自信的中國立場和世界眼光。”沈壯海說,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強調堅守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強調作出具有中華民族主體性原創性的文化開拓,也注重對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吸納鏡鑒、對人類文明作出新的貢獻。

  “立足當下繼往開來、立足中國直面世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當今時代的中華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涵養我們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進、提升中華民族對于我們自己的文化的認知、理解,由認知理解而走向認同與确信,增強傳承好、發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覺,增強推動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發展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沈壯海表示,如何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将中國文化的“種子”種植于青年一代的心中;如何面向廣泛而多樣的社會大衆,系統推動中國文化的社會化普及,激發普遍的文化建設的當下意識責任意識,需要我們有基于新的時代特點、受衆特點等的頂層構劃與落地設計。與此同時,涵養我們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還需要聚焦核心價值觀建設這個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設這個關鍵,用好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這個最大的教育資源。

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新時代社會公德建設

yl7703永利楊業華教授認為,中華傳統美德是在中華民族曆史上産生發展的,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優秀道德理論、規範和行為的總和,是對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和概括。中華傳統美德中倡導的“謙敬禮讓”、“尚禮守法”、“崇尚仁愛”、“體恤孤貧”、“仁民愛物”的精神和良好行為規範,不僅是中華傳統道德的精華,而且是新時代社會公德建設的源頭活水我們要用這些中華傳統美德滋養新時代社會公德建設,優化與豐富新時代社會公德的内涵,将新時代社會主義社會公德建設推向新的水平。

上一條:CCTV1《新聞聯播》播發永利熊友華教授學習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重要講話新聞
下一條:楊業華教授出席在波蘭舉行的第六屆世界文化發展論壇

返回頂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