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力和水平
①本學科自1990年與1995年先後取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兩個碩士學位點以來,于“九五”期間獲批省級重點二級學科,于2005年與2006年之際獲得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一級學科五個碩士點,獲批省級重點一級學科。經過幾代人建設,特别是新世紀以來,形成了一支穩定的學科隊伍,學曆學位層次高,職稱年齡結構合理,博導碩導占教師人數比例近50%,這支隊伍團結奮進,素質良好,責任心強。
②本學科2001年以來獲得各級各類科研項目7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教育部項目3項,經費總額達300餘萬元。
③本學科2001年以來出版專著18部,其中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2部,發表論文460餘篇,其中在《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政治學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高校理論戰線》等權威期刊與重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分别為13篇與65篇,被《新華文摘》轉載與摘編論點10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多種專刊和《馬克思主義文摘》轉摘載數十篇。
④本學科2001年以來獲得各級政府等級獎、優秀獎等獎項達28項,其中省政府一等獎1項,教育部三等獎2項,省市政府二、三等獎達25項,有五篇為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調研論文與調查報告,先後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與向上報送後,得到省委、省政府、省委宣傳部、省委文明辦、農業部等領導的批示轉發與普通贊賞。
⑤本學科經過建設,硬條件與軟環境不斷優化,為全面開展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本學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
二、優勢和特色
①本學科的優勢與特色之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從源與流的縱身演進研究中,田子渝教授關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史研究”,在國内居前列顯優勢,具有宏觀研究與個例研究相結合的鮮明特色,有國家級項目、有專著、有權威期刊論文、有多項省部級獎。他在台北獨具慧眼地發現毛澤東兩篇早期文稿,并寫出研究專文,發表後被《新華文摘》以重點論文轉裁引起重大反響,另有兩篇論文被《新華文摘》摘編論點,他在《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的《我國最早提出建黨思想的是李漢俊》等文,以大量史實說明其人為中共創始人之一,經過中共中央審批的《中國共産黨曆史》,對李漢俊的貢獻第一次在權威版本的黨史中給予肯定,他發表的《李漢俊對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貢獻》一文,獲得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并由胡錦濤同志在人民大會堂頻發獲獎證書,他的研究成果得到著名學者胡華、彭明、張靜如和日本學者小野信爾、狹間直樹與台灣學者陳永發的贊賞。徐方平教授關于“中共早期傳媒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衆化研究”、“早期中共傳媒與黨的先進性建設研究”在國内居前列,并顯示學術力度與後勁,有國家級、教育部等項目,有專著與重要系列論文。郭大俊教授關于 “唯物史觀在中國的當代形态——鄧小平社會曆史觀研究”,在國内居前列,并顯示其整體性與命題性相結合的理論特色,有專著、有權威論文、有省部級獎,并得到著名專家靳輝明、趙家祥、李會濱的好評。俞良早、賀祥林、陳波、郭大俊等多位教授參與的關于“鄧小平理論與列甯後期思想研究”,在國内居優勢與鮮明特色,有國家級項目、有專著、有權威期刊論文、有省部級獎,并得到著名專家靳輝明、許征帆、李會濱的好評。
②本學科的優勢與特色之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社會現實研究,從深入基礎理論、創新範疇與結合當代社會現實的研究中,賀祥林教授關于 “實踐範疇、物質範疇、實踐思維方式研究”和“制度文明基礎理論研究”,在國内居前列并顯示特色,有國家級項目、有專著、有權威論文、有多項省市級獎,并得到著名哲學家肖前、黃楠森、陳晏清等支持,“制度文明”範疇被他們主編的全國哲學專業通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采納,另有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編論點。陳翠芳博士、賀祥林教授關于“深化馬克思異化理論、社會有機體理論與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研究”,在國内顯示重大基礎理論與現實問題相結合的特色,有國家級項目、有專著、有權威期刊論文,《科技異化與科學發展觀 》一書選入“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出版,《正确把握科學發展觀》一文,在《光明日報》發表後被中宣部理論局收入專集出版,《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科學發展觀》一文,在《光明日報》開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文論”專欄發表,另有1篇論文被《新華文摘》摘編論點。
③本學科的優勢與特色之三是馬克思主義人學、人權理論與德治、法治現實研究,從多維度的研究中,楊鮮蘭教授關于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人的發展問題研究”,在國内以視野宏闊、視角新穎而顯特色,有國家級、教育部級項目、有專著、有權威期刊論文、有市級獎,并得到著名專家汪信硯的好評,其“生态文明視角下人的發展”課題被中國财政經濟出版社納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系列叢論,與北京大學經濟與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劉民權教授合著。陳波教授 “關于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人權理論研究”,在國内以系統研究馬恩列毛鄧人權思想而顯示優勢與特色,有國家級項目、有專著、有權威期刊論文、有省級獎,并得到著名學者楊瑞森的好評。郭大俊教授關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科學社會主義研究”,在國内以實踐與科學社會主義相結合而顯示特色,有國家級項目、有權威期刊論文,他發表在《哲學研究》上的《實踐唯物主義視野中的人》一文,被《光明日報》摘載論點。本學科有五位教授為中國人學學會會員,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人權理論的研究正積勢待發。
④本學科的優勢與特色之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依托,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在大視野與大整合的研究中,康志傑教授 關于“誠信的傳統意義與現代價值研究”,“宗教問題研究”,在國内顯示特色,有國家級等多項課題、有專著、有重要系列論文。楊業華教授 “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視角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在國内以重環境、求方法與跟蹤重大現實問題而顯示優勢與特色,有國家級等多項課題、有專著、有權威期刊論文、有市級獎。楊鮮蘭教授 關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機制研究”,在國内顯特色,有多項課題,有重要系列論文、有市級獎。王體正教授、董立仁教授等合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研究”和“人才理論與人的發展相結合研究”,在國内顯示特色,有多項省市級課題、有專著、有重要系列論文、有多項省級獎,得到著名學者張武等好評。
三、發展目标(2008年-2012年)
①本學科近五年的發展目标之一是:在學科隊伍建設方面要朝内着力提升現有人員素質,同時引進高層人才,努力構建一支一級學科所轄五個二級學科人數适用、德才能績并進的學科隊伍,争取人員平均年齡朝下降,學曆學位職稱層次比例向上升。争取增加5-6博士生導師和6-8名碩士生導師,争取配齊學校給本學科安排的琴園學者崗位數。
②本學科近五年的發展目标之二是:在項目方面争取3-5項國家級項目、8-10項省部級項目,在獎項上争取1-2項省部級二等獎和多項三等獎,在科研成果上争取在高層次出版社出版8-10部專著,在權威期刊發表10-15篇論文。
③本學科近五年的發展目标之三是:在舉辦高層學術會議方面争取舉(合)辦一次全國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讨會,舉辦1-2次全省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讨會。
④本學科近五年的發展目标之四是:在五個二級學科全面招收培養碩士,把現有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建設好、發展好,争取省級優秀碩士論文的數量有增長,争取省級優秀博士論文的突破,争取獲得1-2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⑤本學科近五年的發展目标之五是: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明顯作為,選定一兩項課題着力突破,為資政為民與服務社會的作些實事。
⑥本學科近五年的發展目标之六是:為申報一級學科博士點、申報博士後流動站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