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域高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漢九洲弘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裁、中國國恒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董事、湖北中鼎大成典當有限公司董事、甯波領航集團董事。張世學先生在永利與政教專業82級校友陳鵬洲共同捐資設立“領航·世學獎助學金”,專用于獎勵和資助在道德風尚、專業學習、創新創業、實踐服務、文體競賽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在校本科生。

1965年,張世學出生在恩施建始的一個小村莊。在小山村長大的他,雖然生活不富裕,卻也無憂無慮。正是這段“放牛娃”的生活,讓張世學養成了順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其實,我的人生并沒有太多規劃,無非就是順其自然,把握關鍵時機做出選擇。”張世學說道。
在建始念完高中後,張世學成功考入永利,成為政教系的學生。在大學,張世學繼續保持了之前的學習習慣。空閑的時間,他幾乎都呆在圖書館。“其實我學到最多的并非知識本身,而是後來對我影響很大的辯證思維的方式。”大學四年,張世學過得平淡而充實。也是這段時間裡,他逐漸發現了自己對于經濟學的熱愛,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取了武漢大學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
雖然不是科班出身,張世學積極投身實踐的腳步卻比别人更為積極。正是在研究生階段,他在開發區(即過去的電子一條街)的一家科技公司做起了兼職。空閑時,也做一些簡單的倒買倒賣。
研究生畢業後,張世學留在武大當教師。在這期間,他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嘗試。經過長期的市場調研,張世學敏銳地抓住了大屏顯示的巨大市場,決定抓住機遇,有所作為。
于是,他向朋友東拼西湊地借錢,加上貸款,湊齊了30多萬元的初始資金。在公司,張世學主導市場和銷售,而他的合作夥伴,則是以技術入股。武漢先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此成立。然而,和許多人一樣,張世學的第一次創業嘗試,并不算順利。技術具有領先地位,市場的剛需也固然存在,許多公司甚至已經和他達成了初步合作的協議,但是因為公司的産品質量不夠穩定,許多單子最終以流失告終。這次創業嘗試,沒有來得及大力擴張,便已經偃旗息鼓,張世學更是因此負上了30多萬元的債務。
憶及第一次創業失利,張世學絲毫沒有懊惱。“其實年輕的時候正是最有資本去闖蕩的時候,因為一無所有,所以不會擔心失去。”
創業失敗了,張世學沒有過多惋惜,“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個先輩們無數提及的道理,也為張世學所堅信。也是這次失利,讓他對于自己的能力和擅長的領域,有了更好的認識。
為了緩解之前創業失利的債務壓力,也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張世學決定投身實務,進入财政部中國經濟開發信托投資公司投行部。在這裡,張世學很快進入角色,業務領域也從武漢擴展到了中南地區。
雖然要同時承擔教學任務和發展公司業務,張世學并不覺得辛苦。“我一向是一個閑不住的人,能夠不斷嘗試和探索,對我來說是才是充滿激情的生活。”
在投行部的經曆,讓張世學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相長,他所教授的課程,将教學理論與市場前沿充分融合,愈發為學生所喜愛。更重要的,是張世學發現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在投行部,張世學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業務最好的時候,他一年能為公司帶來一個多億的利潤。負責的工作态度和對于市場的準确把握,讓張世學獲得了去北京總公司工作的機會。
但是,這也就意味着,張世學需要放棄在武漢大學的穩定工作。思考再三,他還是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勸阻,決定前往北京,尋找新的可能性。“人生從來就不是被規劃好的,直到現在我仍然這樣認為,通往的未來的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張世學說道。
在北京總公司的第一年,張世依然保持着出色的業績,受到公司的廣泛認可。彼時,體制内的工作對他而言已經駕輕就熟,他希望投身廣闊的資本市場,憑着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片天地。
恰好在這時,朋友邀請他一同組建投資公司,進軍證券市場。和領導一番深談後,張世學遞交了辭呈,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創業嘗試,成為北京長慶元龍投資公司總經理。長慶元龍的主要業務是風投和創投,也是在這段期間,張世學出于工作需要,廣泛地涉獵法律、經濟、證券等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構建起對他後來發展影響深遠的知識體系。雖然經常過着一天内輾轉奔波于不同城市的生活,雖然白天開會晚上寫報告成為家常便飯,張世學卻感覺生活前所未有地充實起來。
三年後的2002年,張世學受朋友之邀回到武漢,共同改制收購了湖北省住宅發展有限公司,開始投身房地産行業。以原來公司和幾個高校簽訂的合作協議為基礎,張世學迅速在武漢房地産行業開拓出自己的市場,從财務總監做到了總裁。
2006年,張世學又創辦了九洲弘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成為控股股東。公司主要的業務範圍便是對工業、農業、科技、房地産、能源、市政道路工程的投資、咨詢。今年年初,公司變更為控股平台,作為财務投資人參與重組了一家上市公司——中核钛白。如今,随着業務的不斷擴展,張世學所涉足的行業領域也日益廣泛。從地産相關(地産開發、投資、咨詢等)到非銀行類金融業務(融資租賃、典當和小額貸款),從大宗商品貿易到PE投資(即股權投資)……
打拼多年,張世學從來沒有停止過在資本市場的前進腳步,他希望融資80億,籌劃一個能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在資本市場大展拳腳。報廢車輛的一條龍服務,則是他打算進軍的新行業。前不久剛去歐洲考察回來的他,對于這個市場有着充分的自信:中國是汽車生産大國,更是汽車消費大國,而報廢車輛的處理,國内尚未形成完成的産業鍊,環保又是永恒的主題,這個行業正是大有可為之時。
而比起商業版圖的不斷擴展,更令張世學開心的,是他終于可以實現夙願,為家鄉的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實,張世學一直都有投資恩施發展的想法,隻是苦于時機不夠成熟而不得不暫停。如今,恩施的投資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張世學也重啟了恩施計劃:投資恩施旅遊地産,完善恩施旅遊配套設施,助力家鄉經濟發展。
除了這個已經在進行中的項目,張世學在更早的時候,便在家鄉龍坪鄉設立了100萬元的曉露教育獎勵基金,[2] 希望為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雖然很早便被家鄉視作成功企業家的代表,張世學始終不曾忘記的,是高二上學期因為缺少五塊錢學費而幾乎辍學的經曆。堂叔及時的幫助,他從來不曾忘記,而他,也終于将這份愛心傳播得更寬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