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形成愛讀書、好讀書、善讀書的濃厚學習氛圍,4月12日上,學院舉行了主題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中國式現代化”的戶外讀書分享會。學院黨委副書記晏妮、副教授楊海軍老師、白海霞老師出席此次活動,2022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6名同學進行了讀書分享,30餘名同學參加此次活動。
學院黨委副書記晏妮為本次讀書會緻辭。晏書記向大家分享了她在今年寒假靜心讀書的體驗,認為讀書可以涵養心靈、豐盈人生。她鼓勵同學們閱讀經典、深入學習,積極思考,為将來的研究打下基礎,做好鋪墊。
趙冬萍分享了《從“中國模式”到“中國式現代化”》這篇論文,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基礎和曆史淵源進行了梳理,分享自己對中國式現代化内涵、特征的理解。
代麗麗分享了《唯物史觀視野下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坐标與世界意義》一文。她帶領大家理解馬克思揭示的西方現代化的生成邏輯和主要問題,通過比較分析,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闡述。
巫元紅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視域、科學社會主義實踐視域、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視域分享了文章《科學社會主義視域中的中國式現代化》。21級播主專業劉治江同學提出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包産到戶”的現實意義,蘭祥雲、邢烨達與巫元紅三位同學為他答疑解惑。
劉全寒分享了文獻綜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研究現狀與深化拓展》。她談到,當前,學術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内涵、特征、形成和世界意義。但對其他方面較少,我們還需增強研究的系統意識,拓展研究視野,加強實踐研究。劉全寒同學分享完畢後,向白海霞老師請教了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表述問題。
徐興分享了文章《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理論》。從問題導向、目标導向和結果導向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進行了分析。
胡曉炀分享了《深刻認識黨的二十大的重大曆史意義》一文。他談到,黨的二十大的曆史意義是多重的,要把它放到黨史、中華民族發展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人類文明史維度來把握。
楊海軍老師和白海霞老師對大家的的表現作出了評價和總結。楊海軍老師提到,研究生要愛讀書,辯證地讀書,閱讀經典,繼而通過思考,激發問題意識。在進行研究時,要站在曆史視角、現實視角,進行中西對比、古今對比,要學會反思,要學會追問。
白海霞老師談到,讀書的三種方法分别為概覽式閱讀、同情式閱讀和批判式閱讀,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批判式閱讀,這是研究生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獲得論文創新點的重要途徑。
悅讀書,悅分享,在分享中獲得,在分享中進步,在分享中提升。希望大家通過此活動,繼續閱讀經典,培養批判性思維,為今後的學習和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審稿: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