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為《我和我的國家引擎》的系列動畫短片在鳳凰、搜狐、優酷等網站播出,作品的制片人為永利05級校友雷希穎,系去年國慶節期間微博熱門話題“我和國旗合個影”的發起者,該話題在短短20天内引來4.5億人次的關注,近30萬人以分享照片、參與轉發及評論相關微博等方式參與其中。
問:聽說你本科階段還是一個憤青,你是如何從憤青轉變為愛國青年的?這種轉變對當代青年是否有借鑒意義?
雷希穎:首先我要糾正一下你對憤青的認識,憤青不代表不愛國,之所以憤正是由于對國家深深的熱愛。但憤青容易被煽動,進而不問緣由、不論是非、不管不顧地批評國家。所謂轉變就是指能夠更冷靜的面對各類聲音、突發事情等,不再會那麼容易的被調動情緒,更不會任何事情都不假思索的轉化到對國家、民族的否定和批判上。轉變來自于經曆,來自于眼界,來自于思考。出國後,看到了國外的好,也看到了很多的問題,其中有不少問題在他看來對發達國家來說還是很緻命的,但它們根本無力解決。相比之下,中國社會确實有不少問題,但整體上是充滿希望、欣欣向榮的。另外,新媒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在網絡上和各類思想、言論碰撞得多了,能夠更全面的看待一件事情,不再會僅僅從感性層面去看待了,至少會進行理性層面,甚至更高層面的思考。
問:未來,意識形态領域的鬥争通過網絡會變得更加激烈,以後輿論的主戰場将主要集中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上。同時,共青團中央最近發起了一項名為“青年網絡文明志願行動”的活動,旨在發動青年在網上主動弘揚正能量、自覺抵制負能量。這方面,這方面你怎麼看?
雷希穎:阿拉伯之春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再加上學習國際關系,對于中國當前所處的國際環境,面臨的國際挑戰,我也形成了自己比較完整的思考和認識,因而我會更加警惕網絡輿論可能帶來的風險。我絕不允許中國在沒有硝煙的輿論戰中淪陷,進而堕入阿拉伯國家般的絕望境地。
問:新媒體方面你對在校大學生有什麼建議?
雷希穎:一是要做一個有信仰的人,不要在紛繁複雜的輿論大潮中迷失了自己;二是要在堅定了信仰後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根據自身的能力通過點贊、轉發、評論、寫文章等不同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場,敢于發聲,能夠發聲,樂于發聲,主動亮劍;三是要努力學習,紮實實踐,掌握資源,拓寬平台,持續不斷的提升自己,憑借過硬的本領、豐富的資源、寬廣的平台來發出“最強音”,牢牢掌握意識形态領域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