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昌火車站出發,一路上,我們看過了延綿交錯的鐵軌,坐過了八九十年代最為流行的綠皮火車,也領略了滬蓉西高速的雄偉壯觀;在這一路上,我們看過了世間百态,人情冷暖,也見過了真正的碧水藍天,狂風暴雨。這一路上,有我們團隊太多的記憶,無論好的,不好的,我們都是快樂的,因為一路上,我們都在成長。
在整個調研旅途中,讓我最難忘的是去采訪一戶貧苦人家。這家人居住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達他家。一路上,我們頂着狂風暴雨,趟過漲水的山溝,盡管腳上沾滿泥濘,可我們依舊肩并肩,手攜手,沒有一絲抱怨。我們是上午10點左右出發的,當我們抵達時已經是下午1點了。說實話,第一眼看到他家時,我是震驚的,他家絕對可以說是家徒四壁。當我們一行人到他家時,他家居然拿不出幾把像樣的椅子,我們是坐下了,可他家的人都站着了。家中一共四口人,他是單親孩子,隻有爸爸,爺爺奶奶與其一起居住。說實話,也是天意弄人,他天生有些呆傻,在和我們的交流中,他多半是不講話的,幾乎都由其奶奶代為回答。
進一步交流,我們将話題引向我們的主題——農村教育。從他們家的回答中,我們了解到,他一直在當地鎮小學上學,由于上學遠,加上他自理能力差,隻能由其奶奶在鎮上租房子照顧他上學。租房等的費用對他家來說,構成一大筆開支,但為了能讓孩子上好一點的學校,接受好一點的教育,他爸爸出去打散工,爺爺一人耕種多畝農田。當了解到他家困難時,我問他的家人,即使生活如此艱辛,也要讓他讀書嗎?他奶奶這樣說,“雖然我孫子不聰明,我們家也沒錢,但隻要他想要讀書,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他讀書。”這是怎樣一份愛與寄托啊。
在我們接下來的一周采訪中,我們發現,在鄂西農村,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都看的很重。無論富有還是貧困,隻要孩子想讀書,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會在所不惜,讓他們的孩子接受盡可能好的教育。這也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教育,不僅關系到一個孩子的未來,更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我們有責任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将來奉獻一份力量。
在這一路采訪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來自鄂西農村的人們對知識的渴求。雖然我們跋山涉水,很是辛苦,但我們也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暑期社會實踐結束了,在學到許多課堂學不到的知識的同時,我也被鄂西人民淳樸的求學之風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