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反方正面回答我方觀點。”12月16日晚8:40,從教三205教室傳出了夾雜着掌聲的争鋒相對的辯論聲。
這是由授課西方哲學史的劉睿老師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開展的的辯論賽現場。劉睿表示,她想通過辯論這一有别于單一授課的課堂形式來檢驗學生們這一學期的學習成果,也讓學生們有機會展示自己在哲學方面的自我體會和認識。
此次辯論賽以“道德應該重視動機,還是重視結果?”為論點,由高靜、錢傑、鄧慧雯、羅婷組成的正方辯手認為道德應該重視動機,而由賈珊珊、任婷婷、李萍萍、黃沛組成的反方辯手則堅持道德應該重視結果的觀點。
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辯論雙方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辯論賽一度呈現白熱化狀态。辯論一開始,反方就先發制人,用一個在面對“道德”落水這一事件時,“動機”猶豫不決,“結果”果斷救下“道德”的小故事鮮明闡釋了“結果與道德相伴而行,動機與道德背道而馳”的觀點。正方辯手也不甘落後,在辯駁環節,錢傑巧妙運用上一堂課學到的知識質問反方辯手:“ 天上的星辰和心中的道德密令。那麼,我請問對方辯友,這不是在肯定道德的動機嗎?”反方黃沛以自身對時事政治的了解,旁征博引,毫不退讓。他以張理積在天安門前制造爆炸案等明顯動機不純的事例,環環緊扣,進一步質疑正方辯友的動機論。
劉睿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表現給予了高度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