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利的青年志願者又如期敲開了徐家棚長輪社區“空巢”老人的家門,陪老人談心,幫老人做家務,讓老人孤寂的家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自今年4月起,學院青志大隊就展開了慰問“空巢老人”的活動,每周末和節假日,他們都會為徐家棚長輪社區的3位人帶去溫暖,送去祝福。
再回首 依然如故
今年八十歲的魏婆婆,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由于年歲的增長,她的聽力和腿腳都有些不便,但這些障礙絲毫沒有減少老人對生活的熱情。魏婆婆每天早晨都會堅持晨練,并且很關心時事。魏婆婆從事群衆工作幾十年,回首往事,她的臉上多了一份容光。年輕時的她能歌善舞,口齒伶俐,結交了很多朋友。說到朋友時,她拉着志願者的手深情地說:“交朋友一定要注重品質,有幾個好朋友一生都會受益。”原來,魏婆婆的朋友每個月都會不遠萬裡來看望她,這讓她十分開心。沉醉于往事中的老人笑了,笑得是那樣地甜……
魏婆婆為社會奉獻了一生,年老時仍不忘社會對她的關懷,她常說:“社會在進步啊,社會上的好人越來越多了。長輪社區居委會經常給我送來衣被,我每次坐公交車,都有人為我讓座,每周末還有學生陪我聊家常,我老年生活很快樂啊!”老人還一直囑咐志願者們要好好學習,為國家建設做出貢獻。
憶往昔 歲月蹉跎
七十九歲高齡的廖爺爺出生于湖南郴州,他豐富的人生閱曆令青志隊員無比佩服。年輕時的廖爺爺曾是一名小學教師。1953年,為響應抗美援朝的号召,他報名參軍。廖爺爺先是在條件極為艱苦的參謀學校學習,後被分配到湖南軍區第十二兵團後勤部,并在此當了三年自願兵。複員後的廖老服從組織分配,到西安公路學院進修。1956年,廖爺爺被分配到武漢河運學校,做了一名中專老師,并且此後的半個世紀廖爺爺都留在了武漢,因此武漢也被老人親切地稱為“第二故鄉”。來到武漢後的十五年裡,廖老一直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直到文革結束,後又從事了二十年的财務工作,直至退休。在一生的工作生涯中,廖爺爺意識都兢兢業業,并且由于早期超負荷的軍事訓練和繁重的工作,廖爺爺現在腿腳有些不便利,無法走遠路。現在,廖爺爺與老伴生活在一起,雖然衣食無憂,但子女由于工作繁忙,并不能經常來看望兩位老人。因此,老人說青志隊員每個星期去看看他,陪他聊聊天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快樂。
看今朝 更添激情
與廖爺爺同住一棟樓的何奶奶已八十四歲高齡,巧合的是,何奶奶同樣是湖南人,并且也在武漢生活了半個世紀。何奶
奶的老伴在十年前去世,此後她一直獨自生活。雖然她的女兒星期六回來,但卻因為要工作而不能經常來,并且老人的親戚大多在外地,因此老人的生活還是很孤獨。以前,何奶奶一直是家庭主婦,在家相夫教子,現在她擔任了樓棟負責人的工作,雖然年事已高,并且心髒不好,但她仍然勤于群衆工作,經常串串門,與街道裡的居民聊聊家常,了解他們的需要,并盡自己的所能幫助他們。在與青志隊員聊天的過程中,何奶奶談到自己小時候家裡很苦,沒有讀書的機會。解放後雖然有掃盲運動,但機會卻沒有落到她的身上。所以,到現在何奶奶都不識字。因此,何奶奶對青志隊員說她很羨慕現在的年輕人,有這麼好的學習機會,能夠接觸到這麼多的新鮮事物。同時,何奶奶也鼓勵隊員們好好學習,把握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每逢雙休或節假日,志願者們都早早地趕去,依依不舍地離開,這已經成為他們無須說出口的約定。臨走時,老人總會對志願者們說讓他們多穿些衣服,言語中無不透露出一個老人對孫輩的關愛。而走近“空巢老人”的活動,也讓青志隊員們看到老人的要求是多麼簡單,而我們能為老人做的卻是那麼少,這也令他們意識到多關愛身邊的老人是多麼重要。為老人們帶去了關懷與愛意,讓真愛留在了黃昏,志願者們将繼續行動。(通訊員 趙銀斐 劉家琳 付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