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7703永利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于1990年10月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1月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授予權。1991年該學科被确定為永利“八五”校級重點學科,1996年被确定為湖北省“九五”省級重點學科,2006年繼續被确定為湖北省“十一五”省級重點學科。經過10餘年的建設,學科隊伍不斷壯大,教學和科研成果顯著,研究方向上已形成特色。
學科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和在讀博士5人,其中校内特聘教授1人。
學科科研人員先後出版著作10多部,有影響的著作主要有:《誠信:傳統意義與現代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前沿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人的發展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高校靈魂工程——新世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瞻性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鄧小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中國德育思想史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信:立身處世的支撐點》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鄧小平人才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
學科科研人員先後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高等教育研究》《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中國青年研究》《人文雜志》《理論探讨》《探索》《求實》《理論與改革》《教育探索》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10餘篇。其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和部分轉載的論文達60餘篇。
學科的科研成果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5項,獲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項,全國性學會、省級學會獎50多項。
學科科研人員近五年先後主持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承擔教育部、湖北省、武漢市、湖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各類橫向項目26項。
該學科有穩定的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點下設(1)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特點與規律研究;(3)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點下設( 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方向主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點和規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及其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及其應用與發展。(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主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規律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及管理。(3)中外德育研究。中外德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德育的基本原理、特點、規律和方法,中外德育的特點、規律、内容、方法及其比較研究,中國傳統德育及其現代化研究。
該學科擁有楊鮮蘭、康志傑、楊業華、王體正等教授,以及一批年富力強的副教授和博士組成的學術團隊,緊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新發展,正不斷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全力推動該學科更快發展,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事業。
該學科已形成以下特色。該學科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設的理論為指導,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下四方面的特色。一是從傳統德育的現代化研究入手,運用文獻研究方法深入地探讨了誠信的傳統意義與現代價值、傳統“仁愛”思想在當代教育中的價值,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中國傳統價值觀與當代中國、西方價值觀念與當代中國以及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選擇問題;二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問題入手,運用文獻研究、比較研究的方法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結構層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讨,初步勾勒出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的理論框架。三是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深入探讨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大學生頭腦問題。四是從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理論入手,探索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前沿問題,探索了鄧小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建設、文明社區、武漢人形象的模式選擇與重塑、考生道德建設等問題。
該學科的學術地位: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及學術骨幹在跟蹤學術前沿、集中研究傳統德育的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傳統德育的現代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已出版《誠信:傳統意義與現代價值》等學術專著,在《光明日報》等權威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其中《傳統“仁愛”思想在當代教育中的價值》發表于《光明日報》2004年8月31日。這方面正以一項國家社科基金、多項省廳人文社科基金來帶動其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方面,已完成多項省廳級社科基金,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其中十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複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已出版《高校靈魂工程——新世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瞻性研究》等學術專著,已完成多項省廳級社科基金,在《光明日報》《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這方面正以二項省廳級社科基金來帶地動其研究。在思想道德建設研究方面,成果頗豐。已出版《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前沿問題研究》《鄧小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等學術專著,《鄧小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于2003年分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三十多篇,這方面正以一項國家社科基金,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三項省廳級社科基金來帶動其研究。
該學科的作用和意義:該學科從傳統德育的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建設等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應用研究入手,一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與道德建設的基本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究與創新,為思想政治教育與道德建設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一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與道德建設的理論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與道德建設中的現實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研究,為思想政治教育與道德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傳統德育現代化的研究不僅從理論上推動了中國傳統德育的現代轉型與重構,而且對于新時期的德育工作有現實指導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研究,不僅初步勾勒出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的理論構架,而且對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具有指導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成果則直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開展。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為以德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在理論和實踐上均進行了有益的創建性的探索。